神仙聽後,馬上幻化出地獄的景象,並告訴他說:“你看這些受苦的人,都是生前布施的人,不信你可以去問問他們。”

於是長者走到一個人麵前問道:“你為什麼會墮入地獄”那人回答說:“如他所言,我在世常常布施財物幫助他人,所以死後墮入地獄。”

長者接著問:“那被你幫過的那些人呢”

那人回答:“他們都進入天堂了。”

長者聽後高興地說:“讓每個人都幸福是我的心願,有那麼多受過我幫助的人都升往天堂,隻有我一個墮入地獄,真是太好了,這不算什麼。

神仙被長者的誠摯感動,化去地獄之象。恢複神仙的相貌對長者說:“我之前跟你說的一切都是因我一時嫉妒要動搖你的信念,顛倒因果的謊言。其實行善定能得到天福,而你這種‘願眾生離苦,不求已安’的佛性,已經勝過天福,正得真正清淨光明的無我境界。”

“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其實隻要我們簡單一點,真切一點,那麼種種煩惱和憂慮將會煙消雲散。

盛夏的天空,朗月當空,繁星似錦,如此良辰美景,一位詩人不禁詩興大發。幾首詩吟誦下來,他還是感覺意猶未盡。於是詩人癡癡地凝視著窗前一盆水中的月亮。

這時詩人的兒子走過來,非常不解地問:“爸爸你在幹什麼”

詩人回答:“我在看月亮!”

兒子聽後大吃一驚:“爸爸,你扭傷脖子了嗎天上的月亮不是更大、更圓、更亮、更美嗎”

故事講到這時,也許你在心裏暗暗地笑話那位詩人。但你仔細想想,我們不是也常常做類似的傻事嗎明明眼前就有你想要的東西,而你卻非要繞個大彎子,或者對於真切的現實生活你視而不見,卻一心去追尋各種生活中的幻影,並因此而傷神、煩惱。

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意見,不在乎別人的詆毀流言,隻在乎那一份隨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爾,也能夠縱容自己放浪一下,並且有種惡作劇的竊喜。

就讓生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猶如窗前的烏桕,自生自落之間,自有一分圓融豐滿的喜悅,沒有詩,沒有雨,有的隻是一份相知相屬的自在自得。

已經過了大悲大喜的歲月,已經過了傷感流淚的年華,知道了聚散原來是這樣的自然和順理成章,懂得這點,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溫馨,離別便也歡喜。

不是說什麼都不管不顧,那是自私。隻是生活由自己來主張,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此努力,然後得到。不為其他。

人人都在追求著完美。但什麼是完美南懷瑾認為,似乎誰也沒有精確的定義。有些人認為成功是完美,有些人認為有錢是完美,有些人認為美滿的家庭是完美!完美就像海市蜃樓一樣,永遠在你不遠的前方,讓你看得見摸不著,而它卻帶給你無數的煩惱。

人生本來就是個跌宕起伏的過程,我們無法強求,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在生命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的波穀,忍受它。享受生命能感受自己的幸運,忍受生命能了解自己的韌度。

生命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必想方設法去把它鐫刻成幻想中理想的樣子,豁達的人不糾纏過去,明智的人不拘泥現在,成熟的人不擔心未來,存在即是合理,一切自然展開就好。莊方認為應順著自然的路徑走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簡單快樂。

人人都想快樂生活,但快樂卻不願追隨每一個人,隻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知曉快樂的真諦——即簡單。

你如何為簡單下定義或許它意味著有更多時間做你想做的事,而非把所有的事都塞在你每一分每一秒做。或許它意味著減少煩擾、工作、房子、船、別墅,以及堆在衣櫥或貯藏室、地下室、車庫內的財物。或許簡樸和你所有的無關,而是左右你該如何生活的原則——維持你應盡的義務,擁有你應有的財物,同時也奉行一套生活哲學,讓你在地球上的時光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簡單;事實上,簡單就是快樂。”

一個人未曾遭到日常瑣事和焦慮的幹擾,而簡單地生活,這就是快樂。

簡單自然應該是每一個人的目標,生活在簡單自然中的人,就能夠朝目標邁進,不至於誤人歧途,而使我們喪失自我的偉大一麵。

順其自然,是生態的原始規律,是一種和諧的美麗,是經曆了萬千風雨之後的大徹大悟,是領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轉之後的身心空靈,也是一種幽幽暗暗、反反複複追問之後的無奈。許多人探究過煩惱的來源,從某個角度看,來源其實差不多,不願順其自然,不願接受冪冪之中的安排。但這都是有代價的,隻是當事人不知而已。上帝很公平,賦予的同時總伴隨著索取,因此才有“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的說法。如果人生在世處處不得意,那麼就要用順其自然來告誡自己,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凡事不能蠻幹,否則物極必反。很多事如果順其自然,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漸漸清朗,思想也會減輕許多負擔。但人無完人,要真正做到這點卻很難。

當然,順其自然並非是不追求、消極的等待、聽從命運的擺布、放過機遇,更不是屈服與低頭。更準確地說,順其自然是不強迫、不逼迫、不壓迫,是一份樂觀,一份自信,一份超然,是獲得輕鬆、通向快樂、取得成功的捷徑。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誰能達到這種境界,誰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誰的生命就有質量。

無論是事業、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事事都該在順其自然中努力獲取,在努力中順其自然發展。這樣做,既不違心,更不違天意。

一切順其自然,用陽光般的眼神去對待生活,心中就會充滿陽光!

“難得糊塗”乃是人生佳境

【南懷瑾語錄】

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絕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塗,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轉進糊塗,這就更難了。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如意和坎坷。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呢對人、對已都要放寬去想,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遇到問題心中幾分清醒,言行少許糊塗,進退自如、伸屈悠然,也許就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了。俗語總結得好:“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見”。

“糊塗”不是犯傻,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一種智慧。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必過分認真,過分計較,還需要點糊塗的態度。

南懷瑾在說到“難得糊塗”時,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故事的大意如下: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一位很有名的大夫,曆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

衛文公時,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這時,寧武子表現出了超人的智慧與能力,幾乎成了衛國的“第一聰明人”;到衛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況險惡,寧武子依然在朝,也參與了朝政。隻是,這時的他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看上去純粹就是一個糟老頭。不過,就是這個前麵聰明後麵糊塗的人,安然度過了兩個局麵完全不同的朝政。可見,他後麵的糊塗完全是裝出來的,不是真糊塗。

南懷瑾很推崇寧武子這種“難得糊塗”的處世哲學。他認為,寧武子前期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聰明才智,還是有人做得到的,但處於亂世中的那種愚笨的表演,就很難學了。當初他的才能表現得那麼高,應該遭人家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得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他的這一點修養與性格是別人做不到的。

韓熙載字叔言,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出身豪族,詩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後唐末年同光年間登進士第,後逃往南方避亂,曾任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等官。他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

早在李煜的父親在位時,韓熙載就因為其出色的才能受到了重用,麵對北方的戰亂,他力勸李煜的父親勵精圖治,出兵中原,統一天下。然而生性懦弱的李煜父親除了和馮延巳等

人,在君臣之間你誇獎我“小樓吹徹玉笙寒”意境優美,我誇獎你“吹皺一池春水”構思奇巧之外,毫無雄心壯誌來完成統一天下的曆史使命,韓熙載陷入了壯誌未酬的困境中。不久李煜的父親就死去,後主李煜繼位。這曾經給早已意灰心冷的韓熙載點燃過理想的希望之火,但是很快詩詞歌舞代替了刀劍斧戟,舞榭歌台代替了雄兵百萬。君王與美人調情的談笑風生刺破了韓熙載最後一點政治希望。

韓熙載已經看到了南唐國勢日衰的曆史必然,麵對這樣的殘局,縱使是孔明在世,也無力挽回,但是他畢竟沒有孔明的執著,再加上朝中那些小人的排擠,於是他辭去了宰相的職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韓熙載敏銳地感覺到李後主已經悄悄地把猜疑的利劍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為了迷惑李後主以保全自己,他一反正直敢諫的常態,假裝成一個沉湎於酒色歌舞之中,已與南唐其他大臣同流合汙的庸碌之輩。他請了長假,在戚家山“養屙”,成天與四十多個姬妾談笑取樂。他領到俸祿後,盡數散發給這些妻妾,然後再穿著破衣衫,挎著破籃子,到各姬妾的院子中去乞討,以博一笑。由於他對姬妾不加管束,由其來去,弄得滿城人都以為他是個胸無大誌,不問國事,成天圍著女人轉的昏官。朝中大臣也以此為話題取笑他。

李後主雖有所耳聞,還是不很放心,便派著名畫家顧閎中到韓府探察。顧閎中到韓家,看到他正擁著妻妾歌女宴飲取樂。回家後,便畫了一幅畫,用五個場麵勾畫出韓熙載當晚的活動情況,這便是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可是李後主看了這幅畫後,發現他的眉宇之間充滿著隱憂與沉思,而他是在用宴會、歌舞掩蓋其政治抱負,於是決定將韓熙載逐出京城。這時,韓熙載上表請罪,苦苦哀求從輕發落,留在金陵養老。李後主見他語言悲切,也看到他確實老了,掀不起大風大浪,就取消了將他發配南方的命令。韓熙載終於因病而死。

李後主聽到韓熙載的死訊後,心中非常高興,卻假惺惺地哭著說:“可惜啊,韓熙載死了,我再也不可能提拔他當宰相了。”還裝模作樣地追封他為“右仆射同平章事”,諡號“文靖”。韓熙載的糊塗使他逃離了橫死的結局。

一個人走過了人生的幾多風雨,不願也不想再去計較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非原則問題上不作計較,在某些原則問題上,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細小問題上,更不去做無休止的糾纏。理智處事,學會適應各種環境,應付逆境。以理智的“糊塗”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塗”平息可能發生的種種矛盾。

對別人“糊塗“一點,這樣別人才會放心與你交往;

對朋友“糊塗”一點,誰付出的多一些少一些都好,隻要大家開心就好;

對愛人“糊塗”一點,給對方自由也是給自己空間;

對事情“糊塗”一點,路不走到最後一步誰也不知道結果,不必自封死路;

對生活“糊塗”一點,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不明智,但也未嚐不會快樂;

對未來“糊塗”一點,人生才會有更多驚喜 。

“難得糊塗”是一種難得的品德,是一種大丈夫的氣度,是一種放眼未來的襟懷,是一種超越俗世的大智大勇。正是“難得糊塗”的警醒,才能使人們在當今的紛爭世界裏,閑看庭前花飛落,漫隨天外雲卷舒;才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以豁達之情笑看風雲變幻、潮起潮落。

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

【南懷瑾語錄】

他把自己以為是道德的東西,固執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為道德,其實是錯誤的。這叫邪見,也叫戒禁取見,“未達人氣”。許多人都道德修養很好,所謂方剛的人,很方正,很剛強,覺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圓者就是圓者。道理講得非常對,可是他實在是“未達人氣”,對人生的氣味,對生命的氣息都不懂,他自己雖然也是個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什麼是方什麼是圓動是方,靜是圓。剛是方,柔是圓。原則是方,機變是圓。方是什麼圓是什麼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做事的錦囊。方是平天下的思想氣度,圓是適應社會的行為準則。

做人如何方,如何圓做事如何方,如何圓做人要圓內容方,不忘大原則。做事要方內容圓,不鑽牛角尖。做人心量要圓,做事性格要方。律己要方,待人要圓。識人要方,用人要圓。做人做事方圓有度,該方則方,該圓則圓,千變萬化,才可圓潤通達。如果拘泥規矩,必將作繭自縛。上焉者取方,方正之氣,氣貫於胸。下焉者取圓,圓滑處世,無剛不立。智慧者方圓並取,方為智,圓為融。取方者永遠像箭杆一樣筆直,是正直的人;取圓者永遠像水一樣無定形,是聰明的人;方圓並取者,有也不多無也不少,是智慧的人。

南懷瑾經常說,過去的讀書人是“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在現代商業社會,讀書人則是“學會數理化,賣給資本家”。但南懷瑾自己,既沒有把自己“貨於帝王家”,也沒有把自己“賣給資本家”。

早年,人家拉他進入官場,他沒有幹。後來,在台灣蔣家父子當權的時候,他有機會踏進仕途,也沒有動過心。另一方麵,他並不拒絕與台灣當局的一些高層人士有來往。一天,南懷瑾在給他所創辦的協會中的一個“特別班”上課,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將中將,一數他們軍銜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顆。這些人都是“黨國重臣”,握有實權的大人物,是一些台灣政壇的重量級人物。

遠離政治是南懷瑾先生的一貫標準,也就是他所堅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願為官,不願與蔣氏父子過於親近;另一方麵,他並不反對與政要人士來往,隻要是專程來聽課的,他都來者不拒,並不有意回避。這又體現了他處世的“圓”,或者他所說的“達人氣”,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從政,卻不反對與政要人士來往。這就是“方圓有度”處世的大智慧。

其實,南懷瑾先生所指的“圓”、“達人氣”,實際上是說,要通曉人情世故。他對“人情世故”四個字還曾作出了一種另類的解讀。他指出,其實,不管是為政或做事,懂得“人隋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隋”是指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話,為中國人所熟知,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這句話,南懷瑾先生從“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讀。他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立誌做學問,十五年後,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經曆過的人生磨煉,到了三十歲,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這時候心理還不穩定。到了四十歲,才真正沒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耳中經過心中自定,毀譽不搖,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他,使其成為好人。然後再加十年,到了七十歲,才“從心所欲”,而又不超過人與人之間的範圍。此時的孔子,已經完全通曉人世間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曉人情世故,要懂得方與圓的道理,然後還要靈活運用,才能做到方圓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規矩,要堅持做人的原則,要有人的骨氣和品格,要表裏如一。

比如,經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沽名釣譽之徒終將會成為人們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圓”

所謂“智圓”,就是說為人處世要周到細致、審慎幹練,要把事情辦得圓滿。 處世要圓。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裏所謂的“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而是一種圓通,一種寬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在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圓者,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不因堅持己見而感到壓迫和懼怕,不因附和別人而隨波逐流。這需要很高的素質和技巧,需要極強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就是希望兒子像古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對人要寬容和善,像春風一樣;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像秋霜一樣。這與南懷瑾先生所推崇並遵循的“外圓內方”的做人準則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千載文化積澱中最能代表“方圓”哲學的莫過於古代銅錢。鑄造外圓內方的前輩早已悟出“方圓”哲學中的大理與禪機。外圓可減少阻力,便於流通提攜;內方可一線貫通,秩序井然。“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做人做事的道理盡在其中。做人有方的,準則在手,就會方寸不亂,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做事有圓的,技巧在胸,就會渾圓玲瓏,時事人情一通百通。外圓內方,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人要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圓,就能得心應手。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可方可圓則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