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結交朋友上把關很嚴,如果不符合自己標準,堅決不交往,但是,對方若是能改過自新的話,他又會不計前嫌,將其視為摯友。
曾國藩有一個朋友叫周壽昌,是長沙人,道光二十四年中順天鄉試南元,二十五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周壽昌結交甚廣,官位雖不過一翰林院侍講學士,然交遊遍及王公大臣,是湖南京官中的百事通。但周壽昌又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有次在妓院,與妓女飲酒賦詩彈唱,差點被人告發,曾國藩以前輩身份聲色俱厲地將他大罵一通。周壽昌不服氣,嫌曾國藩太拘謹,曾國藩怕以後受周壽昌的牽累,就與他斷交,將其拉入了“黑名單”。
總而言之,交朋友要講分寸,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密切,應該是心裏有友,但是不侵犯別人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親如蜜卻淡如水”。親密得像蜜糖一樣,形容關係好,但同時也要“淡如水”彼此都很自由。有人以朋友是多多益善,所以在與人交往時,不分良莠,不分好壞,來著不拒。對於那些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更是奉為益友,想辦法與之結交。雖然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但是在選擇朋友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標準,如果擇友不慎的話,雖然看似多了一條路,但可能是多了一條歧路,可能是條通向危險境地的路。
益友損友辨別清
【南懷瑾語錄】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是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處的三種,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嗜好,或者也可以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輒得咎之難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與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著照做不誤。用現代語來說,等於嬌妻型的朋友,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湊合的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家夥,特別要當心。
說到擇友之道,南懷瑾提到了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麵清朝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和坤三者之間的故事。前者與後兩者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朋友關係。
紀曉嵐是乾隆時代的名臣,與乾隆關係甚厚。大家都知道關於二者之間的“老頭子”的故事:一次,紀曉嵐背地裏稱乾隆為‘老頭子’。不料,這事被乾隆知道了,故意嚴肅地責問他:“紀曉嵐,你居然敢在背地裏罵我是‘老頭子’!”紀曉嵐解釋說:“萬歲!萬歲!萬萬歲!皇上乃國之大‘老’,國家元首為‘頭’,‘子’是天子,全國百姓都稱陛下為‘老頭子’,這是尊稱。”乾隆聽罷此言,無可奈何地笑了。
南懷瑾認為,一個皇帝能夠選擇一個博學正直又談得來的大臣當做朋友,而且還能與之友好相處,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和坤非常貪婪,他對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孥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便辟”之人。卻深得乾隆寵幸,以致後來包攬大權。對此,乾隆心知肚明。那他為什麼還要把他當做朋友那樣對待和喜愛呢乾隆的解釋是:“我知道和坤壞,但是你們總得留一個人跟我玩呀!”對此南懷瑾比較理解,認為做皇帝的到了地位最高處,連一個可以說笑話,可以玩玩的人都沒有,實在太苦了。不過,就擇友方麵來說,南懷瑾對和坤卻是持否定態度的。
南懷瑾先生用通俗的話語將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與“損者三友”作了生動詳盡的解釋。並提醒人們交友時要當心,要選像紀曉嵐那樣的益友,遠離和坤那樣的損友。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互相習染可以變化性情。並且這種變化是漸漸的,有些變化過程,甚至無法察覺,但時間一久,卻變得天壤之別了。
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身邊的人,尤其是朋友。所以,交友需要慎重,需要有選擇。對此,孔子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和好人同住,如同進入放有芝草蘭花的房間,時間一長就聞不出香氣,這就是與香氣融為一體了。和不好的人同居,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市場,時間一長就聞不到臭味了,也是和臭氣化為一體了。朱砂深藏的是紅色,墨漆深藏的是黑色,因此君子一定要慎重選擇與自己相處的人。“與好人相交,如同蘭蕙的香氣,一家種花,兩家都香。與惡人相交,如同抱著孩子上牆,一人失足,兩人遭殃。”與好人交朋友,就像進到花房裏,久而不聞其香,因為你全身都充滿了花香氣;與壞人交朋友,就像進到鹹魚鋪子,久而不聞其臭,因為你自己滿身都是臭魚味了。
南懷瑾先生引用孔子的“益友”與“損友”的標準,是針對孔子所處的時代而言的,並不完全適用於當今社會。如果稍作變通,則當代的“益友”與“損友”的標準如下:
交友,要選擇“益者三友”:
與講信義的人交朋友有益。講信義的人,不會當麵一套而背後另搞一套,不會說一套做一套,不會麵上笑嘻嘻,心裏惡狠狠。交這樣的朋友,不會上當,不會學著搞陰謀、盤算人。與正直的人交朋友有益。正直的人,不取巧,做事應當怎樣就怎樣;不說假話,該批評就批評。
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有益。一個人,學問見識總有所限,交知識廣博的朋友,可以擴大眼界,提高自己,補充親身聞見之不足。
相反,交友要遠離“損者三友”:
不能與虛偽的人交朋友。有一些虛偽之人,貌似正直,實則狡猾,這樣的人往往是口是心非,他們所說的話,常常會妨害你獲得正確的認識,造成錯誤的判斷。
不能與諂媚的人交朋友。諂媚之人,對你好,也隻是在應付你;奉承你,是想博你歡心,其實心裏在打自己的算盤,想達到某種目的。因為要討你歡心,所以就投其所好,灌迷魂藥,引你離開正道,滿足他的願望。
不能與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看上去什麼都懂,實際上卻一無所知。在他滔滔不絕的話語裏,除了口水,沒有一點精華。
以上隻是擇友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選擇朋友的方法:
(1)根據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來選擇
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所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追求為天下人造福,有的人追求出人頭地,有的人追求成名成家,有的人追求把小日子過得安逸。目標不同,境界有別。但不是說一定要跟境界高的人交朋友,關鍵要看你是否認同他的目標。如果你想為天下人造福,就去同那些誌向相同的人交朋友。如果你隻想把小日子過好,卻去跟誌向遠大的人交朋友,遲早會成為他的累贅,朋友就交不成了,當個崇拜者還差不多。反過來,如果你誌向遠大,卻去跟一群隻想過安穩日子的人交朋友,必然被他們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所幹擾,也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