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據一個人實現目標的手段來選擇

一般來說,用正當手段實現目標的人才值得交往。比方說,一個人想賺錢,這並沒有錯,不過要是他靠偷盜搶劫、坑蒙拐騙賺錢,手段不正當,遲早必遭報應,如果跟他交朋友,是要受拖累的。

(3)根據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

愛好不同,顯示了每個人的不同品位和素養。有的人愛讀書,有的人愛網聊,有的人愛玩遊戲,有的人愛打牌賭博,有的人愛書法,有的人愛運動……最好跟品位高的人交朋友。如果天天跟人去玩遊戲,沒準就患上了“網絡綜合征”;如果天天跟人去打牌,沒準就成了賭徒。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看人的愛好,不能隻看表麵。比如同樣是看書,有的人愛看專業書籍、學術著作,有的人愛好通俗小說、武打小說,兩者的趣味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定要搞清他的真實愛好才行。

如果你能夠靈活運用孔子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把人一看,不管對方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狼皮的羊,都將現出原形,你就可以據此擇定自己的“益友”了。

交友並非小事,朋友有良莠之分,交往有損益之別。交對一個朋友,也許就是取得進步的階梯;交錯一個朋友,可能就會掉進一口可怕的陷阱。這就是“選擇益友,遠離損友”的道理所在。

朋友是我們人生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人際關係,而且許多事情是靠朋友知交才能處理的。朋友相交,貴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患難與共,也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他隨時都會伸出友誼的手。

選擇朋友是一定要擦亮眼睛,認清益友損友,以德交友,多多益善。選擇一個什麼樣的朋友,就是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與誌向遠大的人交友,與興趣相投的人交友,與見識廣博的人交友,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上益友,一生幸福;交上損友,一生禍害。

規過勸善要適度

【南懷瑾語錄】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對朋友如果過分地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了冤家了。

從表麵上看來,南懷瑾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有點耍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南先生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互相糾正,彼此相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的朋友,更要注意。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的確不假。不過這世間的人,包括朋友,有幾個人愛吃“苦藥”呢小孩常把苦藥當做虐待,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視為人身攻擊。所以,對朋友直言相勸的結果,也常會變得“好心沒好報”,朋友非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意,嚴重者甚至與你絕交,把你當做冤家。南懷瑾先生正是深諳人性的這一弱點,才認為對朋友規勸適度是交友之道,並不是耍滑頭。

對朋友的規勸要適度,還因為“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這是南懷瑾先生講解《莊子》時強調的一句話。他說這句話其實是在講交友做人的道理。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誌,他愛好就是那一點,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為了他,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

南懷瑾在香港的一位朋友,事業上很有成就,但在用人上不太注意,過於輕信身邊的人。南懷瑾曾提醒他說:“反對你的和造反的人,一定是你身邊的人。因為他學會了,一定‘起而代之’。”這樣的話他對這位朋友說過幾次,但後者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大多數人,由於缺乏遠見,在事情未發生前,無法預見事情的結果,對於他人好心的規勸自然聽不進去,而且還提出一大堆理由來反駁。南懷瑾見他如此,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後來,果然就發生了上述的情形,這位朋友被身邊的人“起而代之”。這一事件成為當年香港很大的新聞。

南懷瑾說,人隻有在吃過虧、上過當以後才會想起事情發生前,別人對他的好言相勸。

相信南懷瑾先生的這位朋友,一定也後悔當初沒有聽進他的勸告吧。在勸告朋友這件事上,南懷瑾先生並沒有進行到底,在朋友屢勸不聽的情況下,放棄了對他的忠告。這一點,顯示出了他高超的交友藝術。

對朋友的規勸要適可而止,並不是耍滑頭,也不是放棄方正之道,而是在深刻了解人性的前提下的明智選擇。因為當你在苦口婆心地規勸朋友之時,即使他明明知道你是在為他好,也有可能在一時的衝動下傷害你。這種教訓在曆史上並非沒有。

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的關係,介於君臣與朋友之間。魏征一心直言進諫、忠心社稷,被後世稱為一代良臣名相,也被李世民引為“得失銅鏡”。不過,最終他還是難逃晚年唐太宗的積恨爆發,墓碑被砸。雖然唐太宗之後又悔恨不已,然而一段君臣與朋友的佳話也以此為終。這就是過度“規過勸善”者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規過勸善”雖然出於好意,但由於最終是要說服朋友聽從自己的意見,因此多多少少帶有些將自己意誌強加於朋友的成分。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如果“規過勸善”過度,則雙方的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複存在。悔恨不已,然而一段君臣與朋友的佳話也以此為終。這就是過度“規過勸善”者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假如對方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人,必須讓他接受正確意見,又該怎麼辦呢對此,我們首先要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多說順耳忠言,不要貶低對方。我們要對人說忠言時,在未說之前,先以甘言衝淡其刺激性,肯定對方的優點,再說規勸的話,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菜根譚》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顧及對方的自尊心,不能因為自己的意見是對的,就理直氣壯地坦率陳言。比如父母對孩子說:“你看隔壁的小明,又勤快成績又好,你咋不學學人家呢”又比如妻子對丈夫說:“你瞧人家大劉,房子有了,車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你有什麼呢”像這樣的所謂忠言,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聽不進去的,說了不如不說。

第二個原則是:讓對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說忠言,到底是為了貶低他抬高自己,還是為他好,他也許並不明白,所以,你要設法讓他感到你的好意。在此之前,忠言不必出口。此外,講話時態度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以為你在教訓他;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他會認為你惺惺作態。

第三個原則是:選擇適當的場合。原則上講,最好避開第三者,以一對一方式進行,以免讓對方產生當眾出醜的感覺。把握了以上三個原則之後,還要講究勸說的技巧。

南懷瑾大師還說:“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把握分寸,營造和諧。“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不即不離之間,我們便達到了美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