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折,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

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麵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人生不過百年,其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顛沛流離,孤獨寂寞卻不一而足。孤燈一盞、影隻形單,但書海何其大任你暢遊,你可以和徐誌摩一起“作別西天的雲彩”;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賞那海灘上撿貝殼姑娘的身影;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尋找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女孩……

遠離外界的喧囂,隔離情緒的浮躁,讓自己的思緒如飛花,聽它輕言細語,娓娓道來,就像一雙溫柔的手給你慰藉,撫平你的心身。

讀書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享受,無論是詩歌、文學還是曆史。讀書的方式方法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你可以在春天的花草中一邊吟誦一邊欣賞風景;可以在夏天的室內蹺起二郎腿,嗑著瓜子,優哉遊哉地小讀一會兒;在秋天拿著小凳坐在陽台上手不釋卷,斜陽灑在你的身上真是好不愜意;而冬天你可以倚靠在床上在昏黃的燈光下如參禪一般,靜靜地讀幾篇散文,欣賞著文人優美的詞句,品味著匠心獨運的選材,在平淡中體會生活的真諦,虔誠地進入真我的境界。

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國民素質的競爭,就是知識、學識和創意的競爭,就是文化與科技的競爭。國民素質的提高必須倡導閱讀,科學知識的普及必須倡導閱讀,文明理念的傳播必須倡導閱讀。唯有讀書可以讓我們走向更加文明的生活,從容應對一個快速變化時代的挑戰,也唯有讀書才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煥發創造的活力,實現人生的價值,增進人類的智慧。要用一種全心投入的態度去愛書,用一股努力拚搏的韌勁兒去讀書,讓書的香氣彌漫心靈的深處;讓書的韻味驅逐心中的浮躁之氣,在讀書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南懷瑾語錄】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孔子說我是一個為了發憤求學問,常常窮得沒飯吃,連自己肚子餓了,都無所感覺,而忘了人是必須吃飯的那種人;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脅。孔子的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的,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知識無邊,學海無涯。南懷瑾先生對學習孜孜不倦卷,從生活中學,從經典中學,在不斷地學習中快樂地生活。他一生讀書無數,可謂“生命不止,讀書不已”,真正是將“終身學習”進行到底,乃至忘我兼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南懷瑾十六七歲的時候,在私塾先生的指導下,廣泛閱讀和背誦儒家的經典著作和古代的詩詞歌賦,在這段時間裏,他自己還讀了“正書”之外的許多雜書,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小說。

在杭州浙江國術館學武的時候,他除了學習學校規定的課程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在“閑地庵”借閱大量的書,閱讀麵也更寬了,除了古書外,也讀有關現代知識的書。

在峨眉山閉關時期,他遍讀了幾千卷的《大藏經》。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曾在一個朋友家裏住過一段時間。這個朋友家有一個很大的書房,藏有《永樂大典》、《四部備要》等古代典籍,南懷瑾整天把自己埋在書堆裏,把朋友家的書讀了個遍。

在台灣各大學講學時期,由於工作需要,更是離不開讀書。南懷瑾講課,通常是嬉笑怒罵,海闊天空,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毫無條理地胡侃一通。恰恰相反,他講課很有條理,邏輯性很強。實際上,他每次上課前都要作充分的準備,閱讀大量的圖書及資料。由於他搬了好幾次家,當時的住處是臨時性的,地方又不大,很多書沒有帶在身邊。有時候,手頭沒有他所需的圖書,他就叫人到書店去買,或者給台北的一位學生發傳真,請他查到了馬上傳真發過來。這樣的閱讀量,使他講課時旁征博引,深受學生的歡迎。

晚年成名後,他依然讀書不倦。雖然他的個人藏書多達27萬冊之多,卻常常苦於身邊沒有書讀,而叫學生到書店去買書,或者從報紙雜誌上複印文章。他讀書常常在深夜,通常一個晚上即可看完幾本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積薄發”,諸如此類的話,在南懷瑾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展現了他對於“終身學習”這一理念的身體力行。

所謂“終身學習”,實際上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新學科、新知識層出不窮,在這個時代要想與時俱進,就要不斷地武裝自己,學習所需要的各種知識。要知道學習是一項終身任務,在學習的道路上,誰若停下腳步,就一定會落後於他人。不過,終身學習雖然強調學習的持續性,但也離不開有效的方法。

(1)掌握各種學習的機會

隻要你想學,機會無處不在。你可以爭取在職進修機會,也可以利用公司的崗位培訓機會學習;你可以報一個培訓班,或者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教育;如果你自學能力夠強、自製力夠高的話,你完全可以在家自學。掌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可以使個人心靈富有,成為生命力的源頭活水。

(2)熟悉多元的學習渠道

如今是一個知識膨脹的時代,出版行業隻用半年的時間,就可以出版傳統社會一世紀的出版物,而且品種繁多、不計其數。除了迅速出版的書刊以外,錄像、播音、電視、計算機網絡、光盤數據庫等等都是較好的學習媒介與渠道。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完成以後,將建成世界各地緊密連接的信息網絡。這將使信息的傳輸、流通與交換變成唾手可得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中,選擇單一渠道學習的人,容易閉塞與孤寂;反之則易開放與快樂。

(3)養成迅速獲得、彙整、批判信息的習慣

現代社會的最大特質是信息多、傳輸快,個人十分容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但這也使準確地判斷與篩選信息變得困難。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與此相同,在現代社會中,“盡信信息不如沒有信息”。正因為如此,彙整與批判各類信息,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此外,在彙整與判斷後,賦予信息新的意義,或用於發現、發明新事物,並形成新的智慧,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我們都應該掌控信息,而不應該被它所迷惑,更不應該被它所奴役。

(4)終身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

知識隻是終身學習的主要任務,但並不是全部。簡單地說,終身學習的內涵可以包羅萬象,比如終身運動、終身反省等。如果將終身學習的習慣,用諸終身運動,可以延年益壽;如果將終身學習的習慣,用諸終身反省,可以減少個人煩惱。這就大大擴展了終身學習的外延,而深化了它的內涵。

生命不止,學習不已。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種生存方式。在這種生存方式下,學習始於生命之初,持續到生命之末,從搖籃到墳墓,從不間斷。處於這種生存狀態下的中國人,見麵的問候語也將變成:“今天,你學習了嗎”

當一個人以寧靜、恬淡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就能遠離百般煩惱。因為自己不會在乎擁有多少,不會計較多少得失,隻要有自己喜愛的事做,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有超然的生活態度,就能使人生境界豁然開朗,於是即便自己麵臨危境,也能履險如夷,鎮定從容。 寧靜以致遠,飄逸自在。煩惱是別人帶來的,開心快樂是自己找的,快樂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快快樂樂開開心心過完每一天。就讓我們“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