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別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看不出失敗的原因。即使缺陷再明顯,他們也以為這是自己的強項,直到倒閉了還以為是運氣不好。道密爾能看出要點所在,說明他的眼力非凡。而他的眼力卻是長期修煉出來的。
所以說,大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豪情固然令人羨慕,但當條件不成熟時,還需要有像鯤在北海沉潛那樣的耐心。
你想騰飛,必須沉潛,在默默的努力中積聚能量。但我們有一個常識,魚是不能化成鳥的,魚越大越不可能化成鳥。從科學上來說,如果魚需要化成鳥,或者鳥需要化成魚,通過長期進化,都是可能的,卻不是此生能完成的事。那麼莊子的比喻是否合乎邏輯實際上,莊子筆下的鯤,不是一條魚,而是一顆博大的心,或者說一個遠大的誌向。當你心中有鯤,你的生命就極可能發生鵬的蛻變,而一飛衝天,扶搖直上九萬裏。
淡然無極眾美從
【南懷瑾語錄】
一個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讀書、多求學。自己以為自己是天才,聰明了不起,如果多讀書以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謙虛了。我們常常自以為有一個大發現,多讀了書以後,才知道古人早就講過了、知道了,原來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
南懷瑾大師說,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如果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你注定失敗。沒有天下第一!隻有小心加小心,謹慎更謹慎。用文學上的話來描寫,一個人的一生呀,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就主。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認識。莊子以清靜空明的胸懷觀照萬物,體現萬物,創造出符合老莊道家思想最高藝術理想的“自然平淡”的境界,是“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有一個關於禪宗的故事,說的是一個老和尚參悟的體會:他一開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點兒也體會不到山水中的哲學意味;後來就變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滿腦子都是象征;又過了十年,又變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老和尚參悟的體會經曆了三重境界,人之一生也是如此,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同樣要經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剛一走入社會,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感,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裏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的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結果在現實裏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麵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裏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使人很容易在現實裏迷失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紮。有的人就此沉淪、迷失了,有的人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曆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地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隻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裏,已有另一種內涵了。
這三重境界是人走向思想成熟的一個必然過程。在生活中,它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的人常常經曆的回歸本質狀態的過程。對這個過程,20世紀中國最受人愛戴的美學家宗白華曾經有一個最精煉的概括,叫做“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所以,當你絢爛之後,又能安然地回到平淡的狀態,這實在是一種高境界。
當你擁有了一顆平平淡淡之心,你就擁有了寧靜與淡泊,從容與美好。平平淡淡就是有所求而亦無所求,平淡鄙視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精神的升華,靈魂的涅盤。在競爭日益激烈,誘惑日趨紛繁的社會裏,固守節操、甘於平淡並非易事。安於平平淡淡的生活,並能以平淡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繁華與誘惑,讓自己的靈魂安然如夢。這樣的人,於自己是雲朵一樣的輕鬆,於別人是湖泊般的平靜。
平平淡淡是一種歸宿。平平淡淡並不拒絕轟轟烈烈,可是轟轟烈烈並不能代替平平淡淡。無論如何的轟轟烈烈,無論如何的豐功偉業,最終必將歸於平淡。
人生苦短,我們為生活奔波,奮鬥,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活。但生活的最終本質就是內心的寧靜與平安,所以何不平淡地看待一切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平淡中也隱含著對人生境界無盡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每一個新的開始,都始於平淡,歸於平淡。因為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如果說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是古人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那麼在如今紛繁的世界裏,平淡則是人生不必刻意追求就能達到的一種境界。
盡情享受讀書之樂
【南懷瑾語錄】
每個人都有被書打動的經曆,那種真正的好書,即使你隻瀏覽了一下,便放下去做別的事。一連好幾天,書中的情景,書中某句特別觸動你的話,也會不知覺地從心中走出來。甚至很可能幾個月或者幾年後,你不記得那本書的名字,那本書卻又在你心煩意亂時成為解救你的良藥。這些不知名的書逐漸在你頭腦的書架上堆砌起來,說不定某本,就成為改變你人生的經書。
盡管南懷瑾認為“做人是第一大學問”,主張從生活中學習,但是作為一個人文學者兼授課者,他主要的學習方式還是讀書,在廣泛地閱讀中享受讀書之樂。
南懷瑾先生說,自己每次讀陶淵明的詩都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觸,他說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心性清靜,淡泊名利的陶淵明把讀書當做一種享受、一種悟道的方式,是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去契合古人的生命體驗,“會意”人生,於是便有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
人們曾經大加抨擊,認為“讀書不求甚解”是粗枝大葉、淺嚐輒止。但陶淵明認為我們沒必要去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書裏那些沒有價值的注釋,讀書讀原著,每個人都會對書有自己的解釋。如果我們讀書對任何書都要求“甚解”,那麼他一輩子能讀幾本書相對於短暫
的人生和學海的無邊,讀書隻要隨意漫步書山,在學海中遨遊,瀟瀟灑灑,無拘無束,快快樂樂,輕輕鬆鬆,才是人生的“真意”,才是真正的享受!
其實陶淵明的讀書觀就是他的人生觀,閑來無事,翻開一本書,並在那裏與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進行心的交流,是何等自在為什麼讀書就一定要功利地分門別類,仔細研究呢
讀孔子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讀莊子告訴我們思想的解脫;看龔自珍告訴我們奉獻為國;品越王勾踐告訴我們要臥薪嚐膽;讀魯迅告訴我們麵對黑暗要勇於戰鬥,決不屈服;讀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以讓你領略人生的狂放;蘇軾的“老夫聊發
少年狂”有說不盡的豪邁;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有說不盡的柔情;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無數的失意;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著一位政治家深沉的責任感;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裏有掙脫超越自己的
苦難和普度眾生的情懷;陶淵明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冷靜的人生選擇……
這個世界上的好書太多,當你喝完功夫茶後,再喝一杯水,會感覺那水特別甜潤。厭倦了案牘,以平和之心,悄然之間隨意翻看一本書,你會感覺這平凡的歲月如此讓人神往。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