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南懷瑾語錄】
講到人生修養,一個大丈夫,不管哪門學問,都要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要被他困住了。因此,反過來講,對於下棋、打牌等等,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被它困住的,不能不算是學問。如困住了的話,就變成了“致遠恐泥”(在小路上如果走得太遠恐怕就會有泥濘)。
南懷瑾號稱“經綸三大教”,並非虛言。他確實對儒、釋、道三門學問都非常精通,對儒家、佛家、道家也非常推崇。他說:“對這三家,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裏麵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主動找上門不可。”
這種對儒、釋、道三大學派深刻、新穎、獨到的領悟和見解,如果不是深入研究過的人是說不出來的。這就是所謂“入乎其內”。
為此,有人當麵把南懷瑾稱作“儒、釋、道大師”,他自己並不認同。他笑笑說:“什
麼儒釋道都是亂講的。”接著,他又講了—段對儒、釋、道頗為尖銳又有點刻薄的評價。他說:“儒家嗎,人品好,膽子小;道家嗎,人品好,敢搗亂;至於佛家嗎,則是人品好,什麼都不幹。”南懷瑾對於儒、釋、道三大學派缺點的批判同樣深刻而獨特。這又是他所說的“出乎其外”了。因此有人說他“亦儒、亦釋、亦道”,又是“非儒、非釋、非道”。
南懷瑾號稱“經綸三大教”,卻不承認屬於某一門派;精通並推崇儒、釋、道,卻對其缺陷了然於心並不以為然。南懷瑾先生這種“亦儒、亦釋、亦道”而又“非儒、非釋、非
道”的奇特的學者身份,正是他不被所謂學問、所謂流派束縛的表現。他在一生的求學經曆中,並不拘泥於哪一家,而是把這三家學問的精華消化了,吸收了,然後運用自如。
其實,無論是所謂“別被學問困住手腳”也好,做學問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也好,都是說學習要靈活、要融通、要開放思維,而不必拘於一家之見或某個流派,換言之就是“學習無界限”。如果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你將會發現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
(1)不要受專業限製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專業對口”的觀念根深蒂固,好像學什麼就隻能幹什麼。比如,有些人在學校學的什麼專業、在社會上學的什麼技藝,他在確定自己的事業方向時,就將視點全放在相關的行當上。實際上,這項專業未必是他最擅長的,這個行當也未必是他感興趣的。這就是被所謂“學問”、所謂“專業”困住了手腳。其實,世界上的事都是相互聯係的,專業之間總有相通之處。因此,選擇學什麼專業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人生的大方向。比如南懷瑾先生自己,無論是儒學也好、佛學也好、道教也好,統統“來者不拒”,隻要能夠救世濟人即可,因此他能夠在做學問上保持開放的胸懷,雜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之後,自成一家之言。
(2)不輕視“雕蟲小技”,但隻做與目標有關的事
一旦打破了學問的所謂“門戶”、所謂“流派”,那麼學問也就無所謂高低貴賤,無所謂“大道”、“小道”了。隻要能夠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服務,大可取而用之。南懷瑾先生對此有他的看法。他認為,人生天地間的學問,分門別類,不止一種,雖然有很多所謂的“小道”,如下棋、寫字、作詩、刻圖章,甚至於打牌,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學問,隻是“小道”,古人所謂雕蟲小技,但也是學問,並不簡單,都很難,如果深入去研究,都會有所成就。
因此,為了達到目標,我們一定不要輕視任何專業技術,也不要迷戀任何專業技術。這就是所謂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用什麼技術或不用什麼技術都不要緊,隻要對目標有利就行。心中執著於目標,就不會偏離方向,
南懷瑾先生告誡求學者,別被學問困住手腳,才能在求學之路上發現更廣闊的天地。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則天下的學問都可成為學習的對象,學習也變得無所不在。
沉潛之後方扶搖
【南懷瑾語錄】
《逍遙遊》開頭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的道理,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或修道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者倒黴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沉潛”在深水裏頭,動都不要動。修到相當的程度,一變,就升華高飛了。
君不見,現在南懷瑾講學,引經據典,隨手掂來。南懷瑾讀過的書有多少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來。在他三十歲之前,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著作都讀完了。三十歲之前,就是他去台灣之前,比較集中又大量讀書的時間,有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青少年時代,從啟蒙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在私塾先生的指導下,廣泛地閱讀和背誦儒家的經典著作和古代的詩詞歌賦;在這段時間裏,他自己還讀了“正書”之外的許多雜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些古典小說。
第二次比較集中讀書是在杭州浙江國術館學習的時候,在兩年的時間裏,除了學校裏教的書之外,他利用課餘時間,在圖書館,在“閑地庵”,借閱了大量的書,閱讀麵也更寬了,除了古書外,也讀現代知識的書。
第三次是在峨眉山閉關的時候,在三年的時間裏,南懷瑾遍讀了幾千卷的《大藏經》,南懷瑾的佛道兩門學問就是在這個時候打下的基礎;也是在這個時候,南懷瑾曾在他的朋友張懷恕家裏住過一段時間,張懷恕家裏有一個很大的書房,藏有《永樂大典》《四部備要》等古代典籍,南懷瑾整天把自己埋在書堆裏,把他們家的書全讀了個遍。他一輩子都在讀書,他總是手不離書,而且什麼書都看。
南懷瑾讀了那麼多書,而且是過目不忘,這從他後來的教學中可以看到,沒有聽過他講課的讀者,從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南懷瑾對傳統文化裏的重要經典是那麼熟悉,好像沒有什麼書南懷瑾沒有讀過。在平時的聊天談話中,也是一樣,古代詩詞、典故,南懷瑾都是脫口而出。從一張小學文憑沒有,到國學大師的名滿四海,這期間南懷瑾經過了多年的沉潛才得以扶搖直上。
莊子《逍遙遊》中所講的鯤化為鵬的寓言,確實發掘了人生發展之道,其中的關鍵是一個“化”字。鯤不是一天就化成鵬的,它住在北海,到底沉潛了多久呢不知道。反正要沉潛到化為鵬之時,方能一飛衝天。
鯤化為鵬,並非易事,需要長期的準備才行。在這方麵,東西方的成功之道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先看一個東方的例子:春秋賢士寧越原先是中牟地方的一個農民,他覺得耕田種地太辛苦了,就向朋友請教說:“怎樣做才能擺脫這種苦差使呢”
朋友說:“最好的辦法是讀書。讀二十年書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寧越說:“我想用十五年實現這個目標。別人休息,我不休息;別人睡覺,我不睡覺。”
苦讀十五年後,寧越因學識淵博,被周威公聘為老師。
寧越的起點並不高,但能夠持之以恒地學習,最後成為天子的老師,這就應了一句西方名言: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
我們再來看一個西方的例子。美國企業家保羅道密爾曾自豪地說:“我沒有做過一次賠錢的交易,也沒有一次失敗的經營。”他為什麼有此功力呢靠的還是耐心的“沉潛”。1945年,當21歲的保羅道密爾從匈牙利流亡到美國時,身上隻剩下5美分,而且沒有一技之長。他所擁有的,隻是一個發財的夢想。他決心盡快學會成為一個大老板所需要的各種技能。
剛到美國的18個月中,道密爾換了15份工作。每次從事的工作性質都不同。對任何一項工作,無論是做機修工還是搬運工,他都認真對待,決不馬虎。不過,一旦他對這項工作的技能完全掌握,馬上就跳槽。因為他不願在自己熟悉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兩年後,一位老板看中了他的才幹和敬業精神,決定把整個工廠交給他管理。道密爾做了經理後,將老板的工廠管理得很好,他自己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可是半年後,他突然向老板提出辭呈,跳槽到一家日用雜品廠當了推銷員。他認為,要成為一流商人,隻有企業管理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市場,了解顧客的需求。推銷無疑是一份最接近顧客的工作。
經過幾年的“修煉”,道密爾對自己的才能充滿了自信。他買下一家瀕臨倒閉的工藝品廠,經過一番整頓,很快使它起死回生,成為一家贏利狀況極佳的企業。其後,他再接再厲,買下一家又一家破產企業,並像個包治百病的神醫似的,使它們重煥生機。他的財富也像雨季的河流一樣,迅速飛漲。後來,有人向功成名就的道密爾探詢成功之道,他說:“別人經營失敗的生意,接過來後容易找出失敗的原因。因為缺陷比較明顯,隻要把那些缺點改正過來,自然就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