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認為,“修行是從各方麵著手的,無一處不是修行處”。學習也是如此“處處留心皆學問”。他說:“學問從哪裏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處處留心皆學問
【南懷瑾語錄】
修行是從各方麵著手的,無一處不是修行處;並不是打坐或拜佛才是修行,吃飯、穿衣,乃至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要在日常生活裏來錘煉,才是修行;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在修行。……金剛經是從吃飯開始的,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 ……
學問從哪裏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吃飯穿衣是修行”雖是佛教用語,但如果用在日常的學習問題上也一樣合適。這與他的另一句話:“隨時隨地要學習”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強調一種“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的求學理念。了解了這一點,那麼對於他一再要求學生必須學會灑掃洗杯等小事的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南懷瑾給他的學生們立了一個規矩:凡是到他那裏聽課的,都要給大家洗茶杯、掃地。不管學生是什麼教授、博士,都要做這件“功課”。如果學生不會洗,不會掃,南懷瑾就會示範給他看,比如洗茶杯時,要認真擦洗,不是衝一下就算。尤其是杯子內側最上麵的一圈,是嘴巴要接觸的地方,很容易因細菌傳染疾病,要特別仔細地刷洗。他認為學習要從小事做起,如果連最簡單的灑掃應對都做不好,就不要談做什麼大學問了。
南懷瑾先生所推崇的學習或學問,絕不是現在那些道貌岸然、自以為真理在握的所謂“知識精英”心目中的學問。它是真正紮根於生活、得之於體悟,又可以付諸於行動的東西。
這種學問從哪裏來不一定在書上。處處留心皆學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觀過而知仁”。看別人,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學問。也就是說,隨時隨地有思想、要見習、體驗、反省,這就是學習。通過這種學習所得的就是學問。
南懷瑾先生所倡導的這種深植於生活的學習,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是淡泊名利,是人情練達;是一種體驗,是理解後的體驗,實踐後的體驗,體驗後的提高。是一諾千金的誠實守信,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隨機應變;是碰到挫折時的百折不撓,是正麵攻不上時善於迂回包抄的機智;是能夠在複雜的情況下,一下子就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到事物內在聯係的眼光。
創造來源於生活,靈感來源於生活,知識也來源於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怎樣在生活中增長自己的學問:
(1)從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從別人成功的故事中學到一些好方法,或者從自己所做的錯事中獲得經驗教訓。人類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明都開始於生活小事之中。
偉大的科學家瓦特,小時候看見爐上壺裏的水開了,壺蓋在蒸汽的作用下,不停地運動並發出聲響,所以他後來發明了蒸汽機。萊特兄弟童年的時候玩飛行陀螺,就產生了飛行幻想,並留心觀察風箏和鳥類的飛行,滑翔和升降起落,後來他們發明了飛機。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由於善於觀察周圍的事,善於從生活的小事中學習,從而產生了偉大的發明、創造。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之所以能發現地球引力,正是因為他對生活處處留心,觀察仔細。眾所周知,牛頓發現地球引力,是由於一個落下的蘋果,可是,一年年從樹上落下的蘋果無從計數,為什麼隻有牛頓能注意到它並且發現地球引力呢這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
所以,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多留心身邊的事物,多觀察,要從生活中的小事中學習,學習一些小知識,或者學大道理,從中理解並悟出道理來。
(2)將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
學習時,讀書是最簡單的事,通變化最難。隻有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才是真學問。儒家所講的“學”,從來不是死讀書,它是一項學習、思考、求真、實踐的係統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這個“篤行之”,就是勤於實踐,學以致用。如果隻是學習的話,差得還太遠。讀書不是為了死背書上的知識,而是要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要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學問不隻在崗位,也不隻在書本,隻要留心,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感覺到的東西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陳雲同誌也說過:“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複。”
學習時,不僅要讀有字書,還要讀無字書。大自然就是一本無字書。投身到大自然中,不僅可以陶冶性靈,還可以助長學識。許多名人都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後獲得傑出成就的。
司馬遷寫出偉大的曆史著作《史記》,不僅是因為他掌握了豐富的遺文古書、諸子雜記等曆史檔案資料;還由於他二十歲時就走出家門,遊曆南北名山大川,考察曆史遺跡,掌握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曆史資料。徐霞客成為偉大的地學家,得益於山川景物之助就更加直接和明顯了。他從22 歲開始,直到去世為止的30 年中,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和西南,深入到道路險阻、人跡罕至的地方,搜奇訪勝,獲得大量新的資料和結論,糾正了過去舊的成說,寫出了《徐霞客遊記》。
隻要我們處處多留心、事事多上心、時時多用心,就總能在生活的海洋裏擷取朵朵浪花,甚至在生活的夾縫裏覓到春光、找到閃光點,總能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上獲得真知。這就要求我們不讀死書,讀活書,注重在“無字句處”做文章,善於在“詩外”下苦功夫,不拘泥於就事論事,而是到廣闊的天地裏去探尋。每一名有誌於獲取知識、提高素質、增長才幹的人,如果你能夠抱持一種“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的理念,那麼,你不必費盡心力考入大學深造,也不必夜夜在燈下皓首窮經,也能夠在諸如吃飯穿衣這樣的小事中,學到一定的知識和道理,在事業上大顯身手、大有作為。不管是現實中,還是書的世界裏,能夠被我們發覺的知識到處都是,隻要我們認真仔細的去尋找,我們就會明白處處留心皆學問。
學思結合無罔殆
【南懷瑾語錄】
你們光曉得敲個木魚,不去參究,那有什麼用念經要一邊念,一邊參究才是功德無量,否則你念經與念石頭沒有兩樣。
南懷瑾大師認為: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隻注重學習的形式和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文字隻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學思結合。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有所成——掌握所學知識的實質。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南懷瑾在成都時,與宿儒梁子彥結為忘年交,經常在一起探討學問。
有一次,他們談到有關《大學》的話題。《大學》曆來被稱為“大人之學”,是教人學做“大人”的。南懷瑾發表見解說:“《大學》是從《乾卦文言》引申而來的發揮;《中庸》是從《乾卦文言》引申而來的闡揚。《乾卦文言》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梁先生說:“你這一說法,真有發前人所未說的見地。隻是這樣一來,這個‘大人’就很難有了。”
南懷瑾說:“不然!宋儒們不是主張人人可做堯舜嗎那麼,人人也即是‘大人’啊!”
梁先生頗不以為然,又無詞辯駁,便說:“你達到了‘大人’的學養嗎”
南懷瑾說:“豈止我而已,你梁先生也是如此。”
梁先生莫名其妙,便請他解釋清楚。
南懷瑾於是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我從來沒有把天當做地,也沒有把地當成天。上麵是天,足踏是地,誰說不合其德呢!‘與日月合其明’,我從來沒有晝夜顛倒,把夜裏當白天啊!‘與四時合其序’,我不會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單絲的衣服,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我清楚得很,誰又不合其時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誰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難知,當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趨吉避凶,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個東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了天地,它也不可以超過天地運行變化的規律之中,除非它另有一個天地。所以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有鬼神,鬼神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規律,所以說:‘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