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番高論,梁先生便離開座位,抓住南懷瑾的肩膀說:“我已年過六十,平生第一次聽到你這樣明白的人倫之道的高論,照你所說,正好說明聖人本來就是一個常人。我太高興了,要向你頂禮。”

後來,梁先生逢人就誇南懷瑾善於學習、見識高明。

上文故事中提到的關於“大人”的言論是《周易》裏的話,原文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通常的解釋是:大凡傑出的人,品德跟天地之道相合,智慧跟日月之明相合,行為跟四季變化相合,成敗與鬼神喜惡相合。總之是說人的意誌不能與客觀規律相違背。故事中,南懷瑾先生對於這句話的解釋並不一定正確,但是他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詮釋,並能自圓其說,可見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確實是經過了一番獨立的思考的。他被人尊稱為“當代儒學大師”而不隻是一個“尋章摘句”的老學究,是與他這種“既學又思”的學習態度或者說學習方法分不開的。

世上有兩種糊塗蟲,一種學而不思,一種思而不學。南懷瑾大師認為“學而不思”的人可以做學者,教書,這還是抬舉了他們。真正能把書教好就不簡單,就不算“罔”了,還稱得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際上,“學而不思”的人,是什麼事都做不好的。他們隻知道做什麼,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因此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他不會舉一反三,原有的知識就派不上用場了。“思而不學”的人危害更大,因為他們常常自以為是,滿腦子偏見,每天覺得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公平,每天看不慣這個人,看不慣那個人。帶著這種觀念,肯定會說很多錯話,做很多錯事,其結果是害人害己。

為什麼要學、思結合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是隻有經過思考,才能消化掌握學習的知識,使書上講的變成自己的東西。朱熹講讀書要“心到”,使其意若出於吾之口,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掌握它的主旨要領,領悟它的精神實質;隻有掌握精神實質以後,才能受到啟發,引發出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就是舉一反三,就是自悟。學習中的自悟是很重要的。“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洪應明《菜根譚》)科學文化領域的新發現、新創造,都是從自悟中得來的。

二是隻有經過思考,才能發現書中缺點和錯誤,不做書本的奴隸。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他對《尚書》中《武成》篇說的“血流漂杵”提出疑問。武王伐紂,是以仁義之師征伐不仁德的人,受到天下人的擁護,怎麼會血流成河,能夠把棒槌都漂起來呢《尚書》雖然列為六經,孟子對它並不迷信,而是采用分析的態度,認為《武成》篇不可全信,取其二三片竹簡就可以了。

我們讀書也應該采取這種態度。人類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書上說的,或者本來就有錯誤,或者本來正確,因為情況變化現在不適用了。這樣,就需要用新的結論去代替它們。如果迷信書本,句句照辦,字字照辦,在實踐中就要碰釘子。因此,讀書貴疑,有疑才會引起思考,有疑學習才能深入。即使是學習正確的理論和知識,也要開動腦筋,提出問題,認真思考,這樣才能加深理解。當然,也不能對書上講的都懷疑。當疑則疑,當信則信,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學習與思考應當是共生的,不能割裂。隻有這樣,才會不罔不殆,才能獲得真知。至於如何“既學又思”,不妨借鑒古人的方法,比如著名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博學之

多看一些書,不管是文科的、理科的都看一些。把各種知識都裝一些在大腦裏,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就不至於全然迷惑。這既有利於拓展思維,亦有利於激發靈感。有些人看書,光看文藝作品,光看武打小說,或者光看專業書籍。並不是這些書不好,關鍵是偏於一端,眼界、思路會受到局限,不利於拓展思維。這就像吃飯偏食一樣,難免營養不良。因此,學習過程中,書籍的選擇不要太過拘於一端,在本專業之外,還是要盡量廣泛閱覽才好。

(2)審問之

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去尋找答案,既能激發學習興趣,也能增進智能。比如對一件事或一個問題,不但要搞清楚“是什麼”,還要搞清楚“為什麼”、“誰”、“哪裏”、“何時”、“怎麼做”等等。有了問題,就有了學習和研究的方向。

(3)明辨之

同一件事,由於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可能也不同。麵對眾多觀點,就需要仔細分辨究竟哪個觀點更正確,或者更適合自己所需。比如,有營養學家說,喝牛奶可以補鈣,因為牛奶中鈣的含量豐富;也有的專家說,喝牛奶不但不能補鈣,反而會使人體中的鈣流失,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會讓體質偏酸,而促進鈣的流失。這時候,就需要分辨一下,不能盲目相信某個專家的意見。

(4)慎思之

學習過程中,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觀點,還要深入思考。萬事要想一想其中的原因,出現這種情況的背景,解決的辦法等等。事情總會有起因,但起因很可能隱藏在事物的背後,如果隻憑感覺臆測就草率的行事,肯定會出差錯,令人後悔不迭。

(5)篤行之

當想到某個好的觀點,或者某個好的辦法時,自己肯定越想越覺得對。但它到底對不對最好拿到實踐中檢驗一下。當然,所謂實踐,不等於什麼事都要去做一下。有時條件不允許,有時不宜去做。比如,人所共知,毒品容易讓人上癮並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這時,千萬不可以為了實踐它的毒性而去以身試毒,但可以通過到戒毒所去采訪,或請教有關專家來獲得答案。這也是實踐,是“篤行之”。

其實,學習與思考是相伴相生的,學習需要思考,思考促進學習。兩者的關係就好比雞生蛋、蛋生雞一樣,不可割裂。沒有思考的學習,隻能算是背誦,不是真正的學習;沒有學習的思考,容易形成偏見。因此,求學之道,既要學習又要思考,才能夠獲得真知。

要想獲得真智慧,最好的辦法是既學又思。學習是迅速擴大知識的捷徑,不注重學習的人不可能很好地發展自己;思考意味著對學習的知識加以認真審視、整理甚至提升,意味著創造。會學習再加上能思考,則是如虎添翼。

學無常師廣求教

【南懷瑾語錄】

至於孔夫子,不管對於哪一樣中國文化的精神,樣樣他都有,如果問他的老師是哪一位,那是沒有的,誰有長處,他就跟誰學,所以無常師。哪一門有所長,他就學哪一門。這就是為什麼他能講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

中國人有一個觀念誤區,好像學問都在那些名家大師手裏,都在那些學者老師手裏,農夫農婦、販夫走卒之類沒讀過書的人都是沒學問的。這種觀念真是大錯特錯。

打個比方,大學教師中懂孔子《禮記》的人不多了,可是古代的禮儀,鄉下的老農民大都懂一點,並且還在生活中運用。人家雖然不知道《禮記》裏的句子,但他會運用,就不能說他不懂“禮”。到底是擅長搏擊的人武功高呢,還是把刀譜、劍譜背得滾瓜爛熟的人武功高呢我認為還是擅長搏擊的人武功高,光背武功秘笈有什麼用

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雖然身處低位,無權無錢無名,卻具有智慧,並且善於總結經驗,也就是說,具有將金礦提煉成金塊、打造成金器的能力,隻不過沒有人發現他們的才能,所以一直默默無聞。向這樣的人請教,也許比在大學裏讀幾年書還要有價值。

南懷瑾一生從師無數,袁煥仙、李宗吾等都傳授過他學問。據說有一次,南懷瑾路過嘉定(樂山)烏尤寺,結識了著名居士馬一浮先生。當時馬先生正在寺中亦複性書院。馬先生是浙江名宿,“新儒學”的典型代表,他融西方文化、佛學以及道家思想於儒學之中,成為“新儒學”的一代大師。據說,李叔同學佛,正是響應了馬一浮的倡議。馬一浮僅僅比李叔同大3歲,李叔同卻把他視為導師,並認為他是“生而知之”的高人。

南懷瑾久聞馬一浮之名,自然要去拜訪。當他投上名帖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馬先生居然命人打開複性書院的大門,恭請他相見。南懷瑾以為這是禪宗的機鋒,自己卻不識,難免有些慚愧。兩人敘了一番鄉情後,南懷瑾頗想考證一下馬先生的學問,就問:“聽說馬先生在著作中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果位上事,有嗎”

馬先生淡淡地說:“那是當年的著作,現在看來統統是葛言藤語,老朽很想把從前的著作都燒了。”

南懷瑾一聽,立即起坐頂禮說:“先生言重了,是我多嘴胡鬧。”於是就告辭。馬先生親自送他出大門,相互作禮而別。

除了上述幾位早年遇到過的老師外,晚年的南懷瑾還請教過一位“一句師”。

1992年,金溫鐵道公司成立的時候,他寫了一個賀電,並把草稿傳真給國內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練性乾看。練性乾比他小二十多歲,因為和他同鄉,同時由於工作上的原因,與他開始了交往。由於練性乾比較了解國內的情況,南懷瑾就在發賀電前請他先看一看,提出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