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商人來說,把握時勢,打開局麵,就等於找到了財富的源頭。精明的商人總是睜大眼睛尋找機遇,利用機遇,然後做成自己的一筆筆生意。李嘉誠做生意,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商機,並且把機遇變成現實可以利用的跳板,從而把自己的商勢變得越來越旺盛。

慧眼獨到,引領潮流

【李嘉誠語錄】

要善於把目標當成靶子,在心理上始終專注於它,瞄準它出擊。

【智慧闡述】

看看李嘉誠的曆程,他成功的經驗到底是什麼呢?有人也問過李嘉誠這個問題。

1981年,李嘉誠對這個問題發表看法:“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李嘉誠所說的運氣完全是謙虛的說法,其實李嘉誠所說的“運氣”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眼光。第一階段靠勤奮打基礎,第二階段就不能缺乏眼光了,要尋找新的財富增長點了,而到了有實力馳騁資本市場的時候,眼光的成分就占得更多了。李嘉誠的眼光獨到,他首先進入高速發展的塑膠行業,而後又進入伴隨香港發展起來的地產行業。後來在多次市場低潮、大眾信心崩潰之時,李嘉誠看清形勢,大筆出手收購便宜資產,從而獲利頗豐,可以說,李嘉誠的成功與他的獨到眼光密不可分,他的許多投資都憑此大獲成功。

2006年9月7日,一個不太顯眼的投資行動悄悄完成,李嘉誠的航母旗艦:長實與和黃拋售了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22%的股份,變現3.04億美元現金。一次性拋售持股量的7成股份,顯示出長實與和黃的態度。

這家網絡公司叫Priceline.com(PL),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專門做網上定購飛機票、預訂酒店、租車、郵輪、假期安排,本身業務很普通,隻是搬上了網絡。但經營方式頗有意思:由你定價,由你自選,完全的互動折扣銷售方式。

這個故事有美式矽穀風格,極富創造性,而且很成功獲得市場,一度市值超過100億美元,股價飛升到160多美元,但也很令人憂慮,因為在李超人人主之前,長實與和黃沒有掙過一分錢利潤,而是大把大把花錢,直到被華爾街財經分析員已經打上“死亡標簽”,稱之“無藥可救”,股票狂跌到2美元的時候,一切才開始回複真實世界。

李超人再次上演絕佳財技和獨到商業眼光,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碎之際,低價7000萬美元拿下,之後全力低成本經營,雖_然經曆“9?11”等多次大風大浪,但老江湖盡顯商業本能,作出連續2年多盈利2.4億美元的佳績,股價高升至每股34.16美元,才突然出手變現3.04億美元,快進快出,出手幹淨利落,兵不血刃,雁過無聲,證明了李嘉誠的獨到眼光。

李嘉誠稱雄華人富商幾十年,可以說與他這種獨到的遠見卓識是分不開的,有眼光才能把握未來趨勢,從而在競爭中占據先機。遍觀中外,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具備超前的眼光。

比爾?蓋茨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時也說:“我之所以真正成為世界首富,除了知識、除了人脈、除了微軟軟件公司很會行銷之外,有一個前提,是大部分人沒有發現的,這個關鍵就叫做眼光好。”

微軟的公司英文名字叫做Microsoft,其代表的意思是微軟公司所設計的軟體是給小型的個人電腦使用的軟件。

1985年,還隻是一家小程序開發公司的微軟與當時的PC老大IBM達成協議,聯合開發OS/2操作係統,根據協議,IBM在自己的電腦上可隨意安裝,不取分文,而允許微軟向其他電腦廠商收取OS/2的使用費。鑒於當時PC市場兼容機份額極低,IBM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與此同時,微軟還推出了自己標誌性的產品Windowsl.0,與IBM的PC一起出售。事實證明,比爾?蓋茨抓住了最好的機會。到1989年,兼容機市場已達到80%的份額,4年間微軟僅僅在操作係統的許可費上就贏利20億美元;而Windows的旗幟從IBM開始,飄進越來越多的PC界麵,最終成就了龐大的微軟帝國。這就是好眼光的巨大作用。

眼光獨到,那就可以掌握生意發展的最大趨勢;從事競爭對手少的行業,而且越少越好,你的事業就會順應趨勢,做得風生水起,而你離成功致富也就越來越近了,這就是為什麼李嘉誠總能占據先機、引領潮流的原因。

【李嘉誠成功啟示】

對於商人來說,把握時勢,打開局麵,就等於找到了財富的源頭。精明的商人總是睜大眼睛尋找機遇,利用機遇,然後做成自己的一筆筆生意。李嘉誠做生意,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商機,並且把機遇變成現實可以利用的跳板,從而把自己的商勢變得越來越旺盛。

審目標,看成敗

【李嘉誠語錄】

當你作出決定後,便要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走,常常記者名譽是你的最大資產,今天便要建立起來。

【智慧闡述】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誌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它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的規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全港最大的公司,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的傑姆?凱瑟克合資創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置地躋身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處絕對霸主地位。除地產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話音剛落,座下便響起一片噓聲,眾股東紛紛質疑。李嘉誠手下的部門領導則臉呈疑慮。其中一位站起來質疑:“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隻能算小型公司。怎麼可能競爭得過地產巨無霸(置地)?”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地說道。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就拿鼎鼎大名的遮打爵士來說,他由英國初來香港時,也隻是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

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發達成巨富,創九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番雄心大誌,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當然,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可與置地同日而語,但我們可以先學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年多世紀不倒,得益於它的以收租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後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已經成了寸土尺金。以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到發展前景大、地價處於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麵交鋒。”

“記得先父生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生的事,多有驗證。久居香港地產巨無霸的置地,近10年來,發展業績並非盡如人意,勢頭遠不及地產後起之秀太古洋行。我們長江,草創時寄人籬下棲身,連籌措來的資金合計才5萬元。物業從無到有,達35萬平方(英)尺。現在我們集中發展房地產,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李嘉誠這席有理有據的話,並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長實和置地,兩者懸殊委實太大了。李嘉誠要實現其目標,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領。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看準蓬勃發展的地產高潮,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果然,樓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戶上門求租。他獲得租金後,又繼續投入興建其他樓宇。

盡管如此,李嘉誠仍覺得發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籌集資金最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於是,李嘉誠開始籌劃將公司上市。

李嘉誠這一構想,可以說既是公司自身發展形勢所迫,又是香港股市發生的巨大變化所誘。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從此打破了香港會一手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新紀元。

這時的香港內外環境都有所改善:內地政局趨於安定,香港經濟在經過大動蕩後恢複並開始起飛,亟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本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在這之後不久,金錢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

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

四會並存,使公司上市變得容易,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

香港的股票市場的曆史已有近百年。198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香港股份總會)的成立宣告了股票市場活動正式開始。1914年該協會改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到了1921年,香港證券經紀協會(香港股份經紀會)成立。1947年香港證券交易所與香港證券經紀協會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1969-1972年股市高潮中,先後成立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等3個新股票交易所。1986年4月2日成立了香港聯合交易所,並於同年9月22日獲得國際交易所聯合會會員的資格,使香港上市的股票成為國際承認的有價證券。至此,香港才獲得了“國際金融中心”的頭銜,成為僅次於倫敦和紐約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銀行業中心。

事實上,香港任何一個成功的大財團,都必須借助股票市場向社會募集資金,擴大再生產,並通過股票上市,使該財團與社會各階層發生廣泛而密切的聯係。這幾乎是每一個大財團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他們之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捷徑之一。

1950年,李嘉誠利用打工辛苦積攢的7000美金所成立的長江塑膠廠,實際上是小本經營的無限責任公司。這種公司性質要求股東必須以自己全部動產和不動產對公司所欠債務負責。因此,這樣的公司往往受資金少,發展空間小的局限。而當公司資不抵債時,股東必須以個人財產來抵償。但是這類公司最有利的地方在於組織簡單,保密性強且對債權人有保證。

隨著長江的發展壯大,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了長江置業有限公司,這類公司的性質是有限責任公司,其中股東的責任和權益一樣,隻限於各自所認定的出資額,而且這時候的股東人數少,又相互熟悉,具有非公開性的特點。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決定將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並在同年向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準正式掛牌。從此之後,長江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接受股票市場的監督檢查。另外,長江除了每年向證券交易所支付登記費外,還必須向交易所提交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並遵守交易所的各項規則和適用於所有掛牌證明的各種要求。不僅如此,對於決策中身為長江的主腦的李嘉誠來說,如果不希望被殘酷無情的商業社會拋棄的話,就必須在進行每一個商業行動之前,為廣大股東的既得利益著想,對社會眾多的投資者負責,這不能不承認是李嘉誠整個創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決策。

長實在香港股市和地產業蓬勃發展高潮中上市掛牌,時機選擇適宜,公眾反應熱烈。認購超額達65.4倍。凡是認購者經隨申請書附寄購買資金,共收到59017份,超額了十倍,隻好采用抽簽辦法決定誰是幸運的買家,落選者一律退回現金。這種情況在香港是罕見的。

但是,李嘉誠並不滿足於此。他還積極爭取海外的第二上市位置。

當時香港最著名的證券公司是由馮景禧創辦的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1973年初長實與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代表和英國股票公司洽商後達成協議,長實股票開始在倫敦掛牌。自掛牌後買盤紛至遝來,大受英國投資人士歡迎。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加拿大怡東財務有限公司”,積極在港拓展業務。這次建立聯營公司,是長實發展途中重要的起步點。

同年6月,經加拿大政府批準,長實在加拿大溫哥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舉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河,標誌著長實在加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又跨進了一大步。

李嘉誠股票上市的戰略決策,為長實發展成為龐大的集團公司大大拓展了資金渠道,籌集了大量資金,為其事業取得大的發展創造了可能。

【李嘉誠成功啟示】

古人有雲:“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若想獲得成功,就一定需要長遠的眼光,要看著現在的潮流,估計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為未來投資。一句話:瞄準目標,有的放矢。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李嘉誠語錄】

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劃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智慧闡述】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一句老話,它旨在說明:做事不可操之過急!同樣,在經商中也不能急於求成,這就是說,“等待”也是經商的一種戰術。李嘉誠就曾經運用這種等待術,試田“伺機而出”。這裏麵有非常隱秘的經商策略,不是被動等待,而是巧妙等待。

步人90年代,公眾輿論要求港府立法打擊樓市投機的呼聲愈發高漲。人們預計,條例出台,將為期不遠。

眾所周知,港英當局對強大的華資地產財團感到畏懼。十大地產上市公司(僅置地為英資),占香港股市總計市值的二成以上。實際上有不少大魚漏網,如太古地產,後來歸入太古公司成為綜合股,不少從事他業的巨富,亦把重點放到地產上。據估計,香港過半的資產為地產商和兼做地產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產巨頭,控製了同業地產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產巨頭實際上是鬆散的壟斷性集團。

過去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控製香港的是港府、彙豐、馬會、怡和。”從80年代後期起,有人這樣說:“控製香港的是港府、彙豐、馬會、地產商。”

港府對地產商壟斷財富耿耿於懷。無獨有偶,港府官員和親英人士,能在眾多的行業尋找到眾多的“知音”。

一些財經界學者說:“由於各種因素,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真正為本港賺來外彙、積累財富的主要是貿易、航運、工業,等等,地產商在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上,獲利最大,並且大得離譜。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像香港這樣最富的階級幾乎全集中在地產界。過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貿易、零售、航運、金融、地產、工業等行業。現在其他行業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擠下去——除非他們抱住了地產。這種現象,實際上是香港經濟衰退的前兆。”

香港傑出的建築商陸孝佩,一生為地產商和業主建樓不知凡幾,其中彙豐銀行大廈就是他的傑作。他隻知蓋房,不知賣房,辛苦一輩子,積累的財富少得可憐,而與他拍檔的地產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時,人們仍稱讚他的建築業績,他說:“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產。”

“無殼”升鬥小民的憤怒情緒,“有殼”人士對地產界的“微辭”,無疑給港府遏製地產壟斷、打擊橫市投桃注入一劑強心針。按理港府要實現目的易如反掌,據傳,港府有關官員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誰?自然是地產巨頭。

李嘉誠一貫擅長在低潮時補地價。

堪稱補地價的經典之作,是黃埔船塢發展為黃埔花園大型屋村,工業用地改作商業住宅用地,按1981年市價計,李嘉誠需補28億多地價。李嘉誠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機、樓市崩潰之時與政府拍板,結果以3.9億港元的驚人低價達成協議。

輿論為李超人的絕筆擊節喝彩,亦有少數分析家唱反調,認為李氏的戰果,是以犧牲政府的收入為代價的,若人人效仿,不啻是政府的財政災難。

也許是有關官員掉以輕心,也許是對市遭預測失誤,又讓李嘉誠贏得漂亮仗。麗港城與海怡半島的宏偉大計,涉及龐大且複雜的油庫、港燈電廠和青衣聯合船塢換地補地價,李嘉誠則在“八七打股災”後幾個月搞掂(辦妥)。之後,股市樓市全麵複蘇。港府未按談判初期的價碼得到補地價收益,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李嘉誠與英商嘉道理合夥將鶴園電廠舊址發展商住屋村。1989年後,香港再爆信心危機,移民走資遷冊潮興起。到1990年,地產市道奄奄一息。聰明的李嘉誠,將補地價談判選在這個大好時機,親自出馬,殷切之極。

數吃敗仗的港府官員,總算被超人“調教”得異常聰明而且警覺。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效仿超人絕技實行拖延戰術。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內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樓市水漲船高,地價飆飛。好,港府現在來與李氏拍板——你不是急於求成嗎?現在就成全你,最後談判結果,補地價3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