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雖束在補地價上占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計劃,也非一件易事。

某一周刊借用一位地產老行尊的話說:“別人向政府申請換地,不容易得到批準,李嘉誠申請就很快獲得批準。”一些申請換地與洽談補地價而受挫的地產商及業主,在政府麵前宣泄怨氣,說政府給李嘉誠太多的優惠,李嘉誠是政府的寵兒,把我們當後娘養的。

如果過去,政府真的把李嘉誠當成寵兒,現在還會為他大開綠燈嗎?

現在的問題是,李嘉誠盡管主觀上不願與政府對立,但實際上已造成這樣的後果。港府即使不給李嘉誠小鞋穿,至少也不會遷就李嘉誠。

補地價的事情說明了生意場上有得必有失,勝敗乃兵家常事。

【李嘉誠成功啟示】

當一個人盲目性近的時候,最大的可能就是比別人失敗的更快。做事不能盲目冒進,而要看準時機,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穩步前進。我們經營人生也要這樣,要將人生這筆大生意做好,先要確定下你的人生目標,然後向著這個目標走下去,更大的發展就不愁了。

“火坑中”的利潤,有慧眼者得之

【李嘉誠語錄】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智慧闡述】

在股市浪潮中,起伏不定,漂東漂西。這就需要精心策劃每一步投資戰略,以保不敗。李嘉誠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在“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他對股市中的種種機遇和危機仔細甄別,抓住好的發展機會,在股市連戰連捷,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對股票產生“要股票,不要鈔票”的強烈投資狂熱,掀起了一陣比一陣更高漲的“上市狂潮”。在這股瘋狂的“炒風”之中,人們紛紛賣掉金銀首飾、工廠、土地房屋,甚至於有的地產公司,也冒險將樓宇建造所籌集的貸款全額投放在股票市場,大“炒”特“炒”股票。

1973年3月,在這股暴漲狂潮中,恒生指數競升至1170點的高峰。然而好景不長,在隨之而來的時間裏,變幻無窮的世界經濟袒露了它神秘莫測的另一麵。1973年中期,在世界石油危機的猛烈衝擊下,香港經濟受到巨大影響,出口市場萎縮,股票市場大瀉,並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個香港的經濟,特別是其中占有顯著地位的房地產、金融業更是一片陰風慘慘、人心惶惶。

這段時期,沉穩持重的李嘉誠,在塑膠花、房地產的經營方麵相繼顯示了他的獨創之才後,又在經營股票方麵進一步地表現出他的遠見卓識、高超的理財技能以及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超乎尋常的領悟力。由於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香港股市處於牛市,掛牌上市的長江實業充分吸納社會上的閑散資金,並將巨額現金投放於大量物業的低價收購上。這樣,就在人們用低價賣出物業並用所得的錢去購買股票時,李嘉誠統率他的長江實業一邊發行股票,一邊將發行股票所吸納的資金成批地收購那些低價出賣的物業。

1975年3月27日,長江實業通過召開股東特別大會,決定授權董事局發行新股2000萬股,以每股3.40元價格全部發行配予李嘉誠。該項新股之權益與現行發行之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發之任何股息。李嘉誠則將本人手上持有的長江實業股份中,取出2000萬般交與獲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照每股3.40元的價格全部包銷。配售取得資金將用以購買此次發行2年無股息之全部新股,目的在於吸收6800萬元現金,為該集團準備了充裕的資金,在即將複蘇的香港經濟中大顯身手,並可使長江實業股票得以更廣泛分配給各大公司機構及社會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李嘉誠曾兩次發行新股,集資1.8億元。世界經濟嚴重衰退,香港市場大幅度波動,地產處於低潮之際,李嘉誠成功地大批購入樓宇地皮十多個地盤。

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場,關係到每一個公司企業的成敗。一般地說,投資股票必須根據本地“市場走勢”和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確立熊市或牛市的趨勢,然後決定買入或賣出。許多地產公司不諳此道,在股市瘋狂時期將上市集資所得悉數購買高價的股票,結果在股市大跌中焦頭爛額,一敗塗地。但長江實業卻能從股市上升中獲得大量現金,趁地價低落

時期購入大量地盤。經營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萬裏。長實之所以成功,就在於有李嘉誠這位“股市高手”掌舵。

1977年長江實業突飛猛進。李嘉誠在1976年度業務報告中樂觀地展望說:“1977年本港經濟及一般工商業有所進展,以本業而言,購買樓宇需求依然殷切,樓價則因地價高漲及建築成本關係仍然緩步上升。租值方麵應可維持穩定。”他看準了地產市場極好即將以來,特地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做出集資決定:將當時法定資本港幣2億元增加至港幣3億元,即增加票麵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萬股;發行每股票麵值港幣2元之新股2000萬股,以每股港幣5.6元價格並由獲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銷,獲得新資金1.1億元。同時又與國際銀行簽訂4年長期貸款。上述兩項新資金共3.1億元,為長江實業在1977年進行龐大投資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由於李嘉誠出色的財務管理,長實集團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飛速發展。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要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商業帝國,他表示:“我一心要建立的,不僅是中國人感到驕傲的企業,更是讓外國人看得起的企業。”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風險與利潤成正比是企業財務學的基本原理,如何規避風險,尋求利潤的最大化,是李嘉誠時刻考慮的問題。

嗅覺敏銳才能旗開得勝

【李嘉誠語錄】

要鍛煉識別風險的眼光,巧妙地避開風險,在危險處搏利潤。

【智慧闡述】

李嘉誠指出,精明的商人隻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

50年代初,李嘉誠在銷售過程中特別注重黃金般的信息反饋,他從各種渠道得知,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在北歐、南歐,人們喜歡用它裝飾庭院和房間;在美洲,連汽車上或工作場所也往往擺上一束塑膠花;在前蘇聯,掃墓時用它獻給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結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常青的。於是,從50年代末起,李嘉誠生產的塑膠花便大量地銷往歐美市場,獲得海外廠商一片讚譽,一時間大批訂單從四麵八方飛來,年利潤也從三五萬上升到1000多萬港元,直至1964年,塑膠花市場都一直旺盛不衰。從此,李嘉誠得出一個重要的投資秘訣:不論做什麼生意,必先了解市麵的需求預謀製勝,隻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追上瞬息萬變的社會。他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一重要謀略功不可沒。

嗅覺敏銳不僅是李嘉誠自己的成功之道,也是被許多商家證實的成功必備的要素。

在2003年春天,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爆發了,一方是肆虐無忌的非典病毒,另一方則是膽戰心驚的大眾。一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的馬雲,這時洞悉到了一個新的商機。非典肆虐,勢必減少人們上街購物的次數和時間,這樣一來人們隻能待在家裏,而家裏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並不多,電話、電視、廣播以及網絡。那麼,當時的特殊時期,人們極有可能會選擇網絡訂購的方式。

早在2000年,就曾有人向馬雲建議做C2C,然而馬雲那時認為,C2C並不符合中國人的購物習慣,中國人更習慣在商店裏購物,C2C並不具備好的前景。在當時的中國市場,消費者確實更傾向於在實體店購物,因為大家認為這樣購物更加安全、更加放心。然而,非典的到來,很多人不得不閑在家裏,或者被隔離,馬雲這時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在非典這個特殊時期,做好淘寶網,真的不能不說是一個未雨綢繆的決定。

淘寶網推出後,其名字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淘金的“淘”,寶貝的“寶”,人們可以在網上開店,將自己喜歡的寶貝放到網上供人“淘”,也可以在網上“淘”別人的寶貝。因而,今天才能夠看到淘寶網上有著這樣的詞彙,“寶貝數量”、“您的寶貝”……

2005年初,淘寶的會員人數突破600萬,商品量700萬,一季度成交額10億人民幣;2005年10月,淘寶注冊用戶超過1000萬,第三季度成交額超過23億;淘寶的l季度的總成交額已經突破70億,淘寶占據了市場80%的份額。

這些數字瘋狂地增長,足以證明淘寶網改變了全民的購物方式。非典給了人們接觸電子商務的機會,而淘寶又在這個機會下,讓人們認識到了電子商務的好處,全麵鋪開了改變人們購物方式的路徑。

嗅覺敏銳,善於抓住機遇,憑此“鯉魚躍龍門”,從而獲得商業戰場上的立足之地,正是李嘉誠這些商業巨子今天得以揚名天下的重要原因。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非常重視機會,想方設法把握每次機會,力圖把它們變成手中的財富。他認為,商人最重要的一點是能把握好每一個時機,並力圖擊中每一個好時機。這樣就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所以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預成大事者,練就眼力很重要

【李嘉誠語錄】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單要努力,更要聽取別人的意見,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見前,更要考慮別人的意見,最重要的是創出新穎的意念……

【智慧闡述】

在現代社會和商業競爭中,科技已經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影響力。對於這一點,李嘉誠顯然早有充分的認識,所以他的投資取向也緊跟時代潮流,牢牢把握科技這一法寶,而被他相中的第一個科技產業便是電信。李嘉誠認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電信業肯定是一隻績優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保持高增長的趨勢。

從20世紀80年代始,李嘉誠便開始了對電信業的投資,1989年,李嘉誠將和黃集團帶入電信市場,收購了一家英國的電訊公司。但是,這次嚐試性的投資出現了問題,和黃集團在英國推出的一種CT2,業務,叫做RABBIT,因為隻能打出不能打進,跟其他的電訊服務技術相比遜色了很多,所以未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將產品進行了降價調整後,市場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和黃集團因這項業務共負債1462億港幣。可以說,李嘉誠在電訊領域的投資出師不利。

但是,一次失敗並不代表什麼,李嘉誠對電信業發展方麵的估計具有足夠的信心。1994年,他又卷土重來,投資84億港幣成立Orange,推出當時還比較新奇的個人通訊網絡。這項業務在起初也並不被人看好,大家都生怕這又是一項翻版的CT2,但是這一次,Orange給李嘉誠爭了口氣,逐漸地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

到1996年為止,已成為上市公司的Orange股價由成立時的200多億港幣增加到當時的2000多億;1997年,Orange在英國的客戶已經突破100萬,成為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話商;1999年,和黃集團出售了44.8%的Orange股份,獲得1130億港幣的巨額收入,同時也成為德國最大移動電話商Mannesman的唯一股東。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額的單一交易,並為李嘉誠帶來1130港元收益,而且雙方從正式接觸到達成交易僅用7天的時間。

“超人”李嘉誠雖然過去處理過多起重大收購,但這次卻難以掩飾得意神情,在宣布交易成功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對通宵達旦等消息的大批記者說:多年來做生意以這次最為驕傲。交易成功的前一天夜裏,李嘉誠睡覺時,特意將手機放在枕邊,並把鈴聲調到最大,恐怕在睡夢中錯失交易落實的特大喜訊。記者會後看到,李嘉誠拿起一塊餅幹來充饑,慶祝度過艱難一日,並獎勵自己完成一宗過千億元的交易。該項和黃公司的“世紀交易”,使李嘉誠控製的資產市值暴漲至14800億港元,李嘉誠在全球富豪排名也由第12位躍升至第10位。

賣“橙”成功後,有人以“七天賺了一千多億”為題發表感歎,卻沒有分析李氏在這之前所做的鋪墊——10年時間的努力與堅持。在這10年中,李嘉誠堅信自己的判斷理念,不去理會外界的嘲諷,不停追加投資,這是種“橙”的辛勞。巨大的收益表明,李嘉誠對電訊事業的信心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李嘉誠就沒有今天在電訊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沒有源源不斷的高額收入。

目前,電信市場紛紛擾擾,通訊產品的生產製造商和經銷商不斷增加,通訊產品的技術和種類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這個領域裏,有人迅速致富,也有人因為無法應對激烈的競爭而黯然退出。一時間,電訊業的前途變得複雜起來,誰都不知道明天會是由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來主導。但是,隻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就不會在複雜的形勢下迷失方向。

【李嘉誠成功啟示】

在如戰場的商場中,許多機遇到來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這樣,善於甄別的眼光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養成這種眼光就要冷靜的心態,敏銳的眼光,不急不躁,細心觀察,隻要你看準了某件事物有發展前途,那就不要猶豫,放手去做。要知道,成功總是來自於先知先覺。

到處存商機,慧眼識天機

【李嘉誠語錄】

要在別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看到希望。

【智慧闡述】

世界這麼大,人的需求又這麼多,商機其實無處不在,隻是看你有沒有慧眼去發現、去尋找,有沒有能力和膽量去把握。

李嘉誠喜歡挑戰,因此他離開了舅舅的鍾表公司,選擇到五金廠當推銷員,主要負責鍍鋅鐵桶的推銷。當時,鐵桶推銷的主要對象都集中在賣日雜貨的店鋪上。年僅17歲的李嘉誠一人行,就感到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激烈競爭。於是,他避實就虛,采取了直銷的方法。

李嘉誠首先分析出,酒樓旅店是“吃貨”大戶,於是他就集中精力對這些堡壘攻堅。因為在當時,推銷員到酒樓旅店直接推銷的不多,所以競爭不是很激烈。對於酒樓旅店來說,一方麵直銷價格比到市場去買要便宜,另一方麵送貨上門節省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李嘉誠這一招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成功。他曾經打人一家旅店,一次就銷出100多隻鐵桶,成績十分喜人。

除了攻酒樓,李嘉誠對家庭散戶也作了研究,他發現,高級住宅區的家庭多使用鋁桶,於是,他就把目標瞄準一般住戶。要開辟散戶市場並不容易,那是要下一番大功夫的,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眼前一亮——機會來了!原來,李嘉誠在散戶中轉悠時,發現幾個老太太坐在樓下擇菜、聊天。他便走上前去,專找老太太賣桶。他想,隻要賣動一隻,就等於賣掉了一批。老太太們有串門的習慣,買下他的桶,自然就成了他的義務宣傳員。李嘉誠這一招果然又大獲成功。

開了酒樓旅店的直銷路線後,其他推銷員眼紅了,紛紛學李嘉誠的樣,競爭又顯得激烈起來。李嘉誠沒有因循守舊,他另辟蹊徑,又想出旁人想不到的招。而這一招,則顯示出他確實有棋高一籌的經商頭腦。

有一家旅館剛剛落成,正準備擇日開張,這可是推銷鐵桶的好時機呀。李嘉誠的幾個同行們都很想做成這單生意,他們搶先找到該旅館的老板,誰知一個也沒有將生意做成,灰溜溜地掃興而歸。原來,那旅館老板已經有意與另一家五金廠做交易了。

這麼大的一條魚放掉豈不可惜?同事們推李嘉誠出馬,李嘉誠表麵不動聲色,內心卻躊躇滿誌。

首先,他並不急於見老板,而是同旅館的一個職員交上了朋友。在與那個職員的交談中,了解老板的性格和喜好,再選擇突破口。有一次,那個職員談到老板有個寶貝兒子,最近總是纏著老板要去看賽馬,老板雖然心疼兒子,但旅館開張在即,根本抽不開身,弄得那寶貝兒子整天氣鼓鼓的,老板心裏也很不是滋味。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李嘉誠頓時便心中有數了,覺得手裏捏著一把打開老板拒客心理的鑰匙。

於是,李嘉誠請這位職員搭橋,認識了旅館老板,並表示願意自掏腰包帶他的兒子去看賽馬,老板的兒子聽說能去看賽馬,高興得跳了起來。看到寶貝兒子如此開心,老板也樂了,同時,李嘉誠的舉動使老板十分感動,於是很爽快地從李嘉誠手中買下了380隻鐵桶。李嘉誠再一次成為五金廠的一等“英雄”。

李嘉誠憑著自己獨特的商業眼光和聰明頭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但他心裏也明白,這種聰明還隻是小聰明,這種勝利也隻是小勝利。一個成大事的人,必須要把眼光放遠放高,而絕不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後來,一次推銷的落敗,使李嘉誠看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而塑膠製品的蒸蒸日上,他毅然決定跳槽。

有一天,推銷鐵桶的李嘉誠與推銷塑膠桶的塑膠公司老板在酒店不期而遇。李嘉誠使出渾身解數投入競爭,但塑膠桶輕而易舉就獲勝了。李嘉誠過去從不輕易言敗,但這一次他感到的是徹底的失敗,而且敗得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