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投資時機的耐心和對待市場波動的耐力,是巴菲特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對於尚未出現的好時機,對於看中的好公司、好股票,能夠耐心地等待和持有,是巴菲特戰勝市場的獨門絕招。
隻有耐心才能等到“好”的股票
巴菲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種近乎於懶惰的沉穩一直是我投資風格的基石,如果投資者可以做到始終保持自己的耐心,那麼,巨大的收益一定會將你的腰包填滿。”可見,耐心是我們做大事的前提,是我們邁向成功的磨刀石。隻有學會等待時機,才能夠將遠在天邊的成功牢牢握住。
我們都知道,聰明的投資者往往是不見兔子不撒鷹,隻有確定看準了才會出手,巴菲特就是一個典型。他認為,過於急躁總是會使事情適得其反,最終虧損。當然,巴菲特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耐心的重要性。
11歲那年,他和姐姐一起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原本想借此機會賺一筆錢,可是沒有想到,不久之後股票就下跌到了27美元。姐姐擔心自己的積蓄化為烏有,便整日埋怨巴菲特不該讓她“上當”,並時常在他耳邊說股票被套牢了。小小的巴菲特心裏也過意不去,好在後來股票又慢慢回升到了40美元,在姐姐的勸說下,巴菲特便將股票賣掉了。除去各種手續費後,他們淨賺了5美元。可令人沮喪的是,不久之後這支股票又上漲到了每股200美元,這讓巴菲特懊悔不已,同時也讓他明白了一件事情:目標定下後一定要有耐心,絕不能輕易地更改和放棄。
如今,巴菲特早已經是一個令人敬仰的大人物。從1956年他合夥成立投資公司以後,便一直靠著一份耐心拚到現在,許多股票甚至一買進就十幾年不動。和他相比,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跑進跑去、換來換去,卻並沒積累下多少財富。可以說,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簡單至極,可是他的成功卻是少人能及。
1969年,美國的股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狂熱,巴菲特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便毅然賣掉了他累積十幾年的股票,將錢還給投資者。他的這一舉動,使得他所在的奧馬哈市一下子出現了50多個百萬富翁。巴菲特與他的投資者們拿著成堆的錢耐心等待,直到1972年股市低點時,巴菲特才重新回到了市場,去繼續尋找符合其標準的投資對象進行投資。
很多人都對巴菲特那看似漫不經心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而巴菲特的解釋是:“凡事欲速則不達,機會並不是隨時都有,更不會在你需要時出現,其實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消磨在等待中,這似乎令人有些厭煩,但我們必須為了我們將來的利益而付出百倍甚至是千倍的耐心。”
而巴菲特的長期持有策略更是把巴菲特的耐心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在短時期內不會和大多數的投資者拉開差距,但事實上,巴菲特的每一項投資都是由於後程發力而顯得後勁十足。所以,盡管他在短期內的收益率不高,有時甚至是虧損的,但是當近半個世紀過去之後,巴菲特的平均年收益率卻達到了40%左右,這對於那些短期的投資者來說是無法與之相比的。當巴菲特在一步步邁向他財富的頂峰時,那些缺乏耐心的投資者卻隻是在圍繞著蠅頭小利轉個不停。這也就是巴菲特之所以能夠不斷創造奇跡的原因。
耐心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心態,更是一種能力。它可以令人保持頭腦冷靜,並做出理智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耐心能夠讓人克製自己,在麵臨壓力時不僅不會無端發脾氣,還能善待他人,容忍原先不能容忍的事情。而急躁則不僅會破壞自己的健康,還會破壞人際交往關係,因此,耐心是股民必備的良好素質,也是盈利不可或缺的能力。
巴菲特說過一句話:“隻有耐心等待,才能等到好的股票。”因此,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模式,投資者必須學會耐心等待時機,理智地進行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巴菲特的獨門絕招:耐心等待和持有
在沙場上馳騁幾十年的投資大師們,總結了這樣一個結論:投資,其實不是智商的較量,而是情商的比試。情商是智商的驅動力,是智商的發動機。沒有情商,智商毫無意義。
1929年,丘吉爾的老朋友美國證券巨頭伯納德?巴魯克陪他參觀華爾街股票交易所。那裏緊張熱烈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爾。當時他年過五旬,但狂傲之心依然很盛。在他看來,炒股賺錢實在是小菜一碟。隻交易了一天,丘吉爾做了一筆又一筆的交易,陷入了一個又一個虧損當中。下午收市鍾聲一響,丘吉爾驚呆了,他已經資不抵債要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