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失敗的習慣,是巴菲特投資習慣中最明顯的特征。這一習慣,使他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從而達到一種其他人難以企及的境界。而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要想獲得成功,首先須學會失敗。隻要堅持不斷地敲門,成功之門總會打開。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語出自韓非的《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尋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意思是說,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裏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
相傳中國古代臨近黃河岸邊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水患,農民們築起了堅實的長堤。有一天,一個年老的農民偶爾發現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他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正好遇見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那麼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隻小小螞蟻嗎? 隨即拉著他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水暴漲。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始而滲透,繼而噴射,終於衝決長堤,淹沒了沿岸的大片村莊和田野。
可見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可以完全改變人的一生。
同樣的,做投資,也要重視細節。
我們知道重視投資細節,是巴菲特的重要投資習慣。他認為,當一個投資者把重視細節培養成一種投資習慣時,他的財富就自然會慢慢積聚起來。
投資中,那些原本看起來不值得一提的小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對投資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投資者每支付一筆金額微小的代理費,都會讓自己的總資產減少。這些費用看起來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費用將累積成一個較大的數目。例如,以每次買賣股票費用為1.5%為例,那麼一年交易10次,就是耗去了15%的收益,如果50萬元的本金,那麼一年的費用就是7.5萬元。如此交易10年,那麼累積的費用就高達75萬元。因此,每次交易不起眼的1.5%,10年下來就是75萬元的巨額費用。
2008年,當股市一片虧損的時候,有一家雜誌發表了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個投資者如何將500萬元炒成5萬元的經曆。他的巨額和大比例的損失,主要歸咎於頻繁的交易。頻繁交易不僅錯過了股票的成長,而且花費了數額較大的交易費用。據報道,那些不起眼的費用,累計起來,竟然支付了幾十萬元。
所以,巴菲特告誡普通投資者,不要忽視投資中的細節。但是,當一個人正在股市中掙大錢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忽視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對他們來說,如果每年能在基金上獲得30%的豐厚回報,又何必在乎那看似微小的基金管理費用呢?如果在股市上每年能獲得50%的高額回報,那又何必在乎每周幾十元的代理傭金呢?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他們心中的股市似乎隻會永遠上升。但事實上,在大多數的年份裏,當市場處於正常狀態,年回報一般維持在10%~15%時,那些稅收和費用之類的小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巴菲特很重視細小的支出,以此來節約成本、提高投資者的收益率,這充分表現在對待稅收上。他掌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來,這家公司隻有一年有分紅。他不讓伯克希爾?哈撒韋分紅,就是因為想給投資者減少稅收支出。
如果分紅,收入將被征收兩次稅。第一次,是公司繳納的所得稅;第二次,是股東們為他們的紅利收入而納的稅。1美元的企業利潤在征收公司稅後變成了65美分,如果這65美分全部作為紅利派出,征過聯邦所得稅後就隻剩下了55美分。如果投資者住在紐約或是加利福尼亞,那麼再次繳納州所得稅後,他最後隻能得到44美分左右。
如果公司不分紅,收入隻會被征一次稅,而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者還可以用留存收益繼續賺取複利,65美分的留存收益可以按每年15%以上的淨資產回報率實現“利滾利”。
因此,要重視投資中的任何一個細節,要珍惜財富的一點一滴。積累財富,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幻想一夜暴富。
處處留心皆財富,機遇就在你身邊
巴菲特總是提醒所有投資者,在眾多的生活細節中隱藏著無數的機會,隻要你耐心地觀察、仔細地尋找,機會一定會出現在你的眼前。對於這一點,巴菲特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作為世界上最出色的投資大師,巴菲特慧眼識珠的本領可以說是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在他幾十年的投資生涯裏,他曾與無數種股票打過交道,哪怕是那些毫不起眼的股票,在巴菲特的眼裏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為他知道並不是每一塊金子都會發光,機會總是會跟尋找它的人捉迷藏。當那些投資者在股票市場裏忙得不可開交、汗流浹背時,當他們在為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而撓頭頓足時,巴菲特早已經啟程奔向了外麵更廣闊的世界,在他看來,人們的思維容易僵固,行為容易從眾,所以人們往往會畫地為牢,將自己牢牢地捆綁住,那麼此時外麵的風景就永遠和他們無緣了。投資獲利的前提就是要找到能夠投資的股票,而在人人都垂涎三尺的地方,事實上,獲利的機會已經大大減少了。此時隻有做到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才能夠在激烈的爭奪中搶得一塊蛋糕。
所以,巴菲特總是在他所到之處,放眼四周,期待能夠和機會不期而遇。經過千辛萬苦的尋找,機會終於從天而降。此後的巴菲特總是把這次偶遇當成是故事講給別人聽。
有一次,他因為過度忙碌而生病住院。這對於一個習慣了繁忙的巴菲特來說,就像是被突然扔進了隔音室,百無聊賴的巴菲特就在醫院裏這裏走走、那兒看看,來消除心中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一種治療頭痛病的藥進入了他的視線。經過仔細詢問之後,他了解到這是一種非常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藥。此刻一個念頭突然一閃而過,如此暢銷的良藥定會有廣闊的市場,如果對其進行投資,那麼從中獲利就當然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於是,他立刻撥通了辦公室的電話。此後的幾天裏,他的助手忙得不亦樂乎,一番精心的安排之後,巴菲特如願以償,他成為了該公司最大的股東。
幾年過後,公司業績果然不出巴菲特所料,一直狀況良好。然而,該公司的股價漲幅如此之大是大大超出巴菲特當初所想象的。
他說:“作為一個投資者不但要在股市內處處留心,而且還要做一名股市外的有心人。這樣就能夠發現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同時也可以捕捉到賺錢的良機。”這句話也是他的有感而發。
哈尼斯公司是美國當時一個生產絲襪的小企業,由於規模小、名氣小,使得它在跟那些大型的絲襪企業競爭時,總是顯得底氣不足。但它的管理者並沒有因為公司的弱勢地位而放棄努力。他們猜想,如果絲襪的質量足夠好,消費者穿在腳上備感舒服,那麼消費者就不會去計較它是不是出自於哪家名牌企業了。當然這隻是一個猜想,事實到底是不是如此,還需要做一個市場調查。於是,他們就將少量的試用絲襪投向了市場,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市場並不是大型的百貨商場,而是街邊的雜貨鋪。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們發現這種絲襪的受歡迎程度是非常高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想象。於是,信心十足的他們開始了大批量的生產,然後迅速投向市場,結果都在很短的時間裏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