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投資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持股公司的老板。”這是格雷厄姆的投資名言,而巴菲特正式這一投資理念的最大實踐者。股市投資者不用心,不付出心血的話,那麼他所投資的東西也隻會成為空氣,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把自己當作公司的老板,才能付出心血

什麼是老板心態?你在這個企業投資了,那麼企業就是你的,你就應該是該公司的老板。無論你處於什麼位置,你都應該有一種主人翁的心態,時刻想著:這公司是我的,我要為它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心力。正如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說的:“最聰明的投資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持股公司的老板。”

而巴菲特投資策略最核心的理念同樣也是買股票就是投資企業,要把自己作為企業的老板,而不單是某隻股票的主人。巴菲特說:“股票的實質是它這個企業,要使投資獲得成功,必須將自己提升為企業家,要將每一筆投資都看作是把整個公司買下來,因此,你需要付出心血。”

因為“你是公司的老板”,所以“你也需要付出心血”。隻有擁有這樣真誠的投資理念,才會促使你關注公司本身的諸多問題,比如它的資產、曆史、負債、利潤或是其他的潛在價值,從根本上解決投資手段與目標的矛盾。

把自己當成持股公司的老板,你就會達到投資的最高境界——關注企業本身而非股票價格。股票的價格時時在變動,不是投資者所能掌握和預測的。隻有企業的價值,才可以被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並且可以對它將來的走勢作出良好的預測。所以,去做持股公司的老板,你才會投下精力盯緊企業,關注企業的經營效益,理解企業的價值取向,在長期持有中賺取最豐厚的持久回報。因為巴菲特相信:“如果人們關注的不是企業經營狀況,而是被某些膚淺的了解吸引到一場投資中去的話,他們有可能在剛一看到某些不對的苗頭時就嚇跑了。”

巴菲特在進行投資時總是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家,他會集中自己的精力盡可能多地去了解目標企業的深層次因素。巴菲特眼中的深層次因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第一,企業的業務是否簡單易懂。

巴菲特認為,投資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投資者是否真正了解投資對象。投資者隻有了解投資對象才算是投資,否則,隻能算購買了股票而已。這類投資者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無法獲得長期投資的超額利潤。巴菲特認為自己作為一名投資者,無法去深入了解那些各方麵都過於複雜的行業,所以,業務簡單明了就成了他投資的關注點之一。巴菲特投資過的企業的類別非常廣泛,如加油站、紡織品公司、飲料公司、零售商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煙草公司等,卻無一不是業務流程簡單明了的企業。例如巴菲特在投資可口可樂時,就是被它簡單扼要的業務介紹吸引住了。巴菲特非常關注這些公司的經營活動,對它們的盈利方式、費用、現金流、價格和企業的資本需求、分配和運用都了如指掌。

第二,企業經營曆史是否始終如一。

巴菲特在分析企業時非常重視企業的經營曆史,他認為“劇烈的變革和豐厚的投資回報通常是不相容的”,所以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巴菲特往往會放棄有以下兩方麵問題的公司:一是正在解決某些難題的公司;二是由於以前的計劃不成功而準備改變經營方向的公司。許多投資者都對即將重組或改變經營方向的公司抱有希望,但巴菲特從不這樣想。他從自己的投資經驗和曆史分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能夠長期發展的企業往往是那些傳統業務經營得非常好的企業,主營業務的重大轉變往往不能幫助企業,反而會拖累企業的前進步伐。巴菲特在解釋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時說:“我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有困難的企業所麵臨的問題,隻是盡量避免投資這些有問題的企業。”

第三,企業是否具有長期令人滿意的前景。

巴菲特在分析一家企業的發展前景時,主要是從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及其盈利能力著手。他認為提供不受政府管製、沒有接近的替代品且有強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以及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是具有令人滿意的長期前景的企業。而這些方麵的實現通過的是一種東西,那就是特許經營權。巴菲特把所有企業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小部分具有經營特許權的企業,一種是普通的商業企業。巴菲特認為具有經營特許權的企業具有很多普通商業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它們可以有規則地提高價格,卻不會因此失去市場份額;它們具有更高的經濟商譽,在抵製通貨膨脹的負麵影響時更有效率;它們的產品回報率更高,並可以長久保持;它們的經營管理者的無能隻能稍微影響其盈利,但不會造成致命的打擊。因此,巴菲特總是投資於那些具有經營特許權的企業。

巴菲特在進行每一次投資時都是十分用心的,他儼如一個企業分析家:撇開令人忐忑不安的股價波動,深入分析企業的各方麵情況,找出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投資於可帶來豐厚回報的企業。企業分析,這就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用心投資,不做來回跑腿的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某公司,並且拿同樣的薪水。

可是一段時間後,叫阿諾德的年輕人青雲直上,而另一個叫布魯諾的年輕人卻仍在原地踏步。布魯諾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終於有一天,他來到老板那兒發牢騷。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您現在到集市上,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

布魯諾從集市上回來向老板彙報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告訴老板一共40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

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問來了價格。

“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你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阿諾德是怎麼說的。”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向老板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相對合理,土豆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幾個鍾頭以後還會弄來幾箱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公司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阿諾德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老板肯定會要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

“現在你肯定知道為什麼阿諾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聽完阿諾德的彙報後,老板轉向布魯諾說,“因為他比你更用心。”

故事中兩個人的不同發展,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情,用心人會作出大成就,不用心的人隻會來回跑腿而已。所以用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條件。

同樣的,投資股票也得用心,甚至為了實現投資目標還要竭盡全力。有的人收益是幾倍,而有的人卻是虧損。原因在哪裏?那些業餘做一做股票,根本沒有把它當成職業去做,沒有用心的人,賠錢是正常的。別以為丟下一粒種子,不澆水、不培土、不施肥,就會成長為大樹來開花結果回報你。投資是你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投下去,不用心是絕對不行的,除非你根本就沒想讓你的投資贏利。

關於用心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某企業的一名雇員這樣描述巴菲特:“巴菲特一天24小時都在考慮伯克希爾公司的事情。”

有一次,巴菲特一位朋友從埃及回來,邀請巴菲特和他的妻子蘇珊到家中吃晚餐。用完晚餐,剛從埃及回來的朋友興致勃勃地架起幻燈機開始向巴菲特夫婦展示金字塔的照片。這時,巴菲特不怕掃興地說:“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你們給蘇珊放照片吧!我去你們的臥室讀一份年報,怎麼樣?”

真的像他的雇員描述的一樣,巴菲特一小時也不離開投資。其實,不僅巴菲特是這樣,所有取得巨大成功的投資大師們都是這樣用心做投資的。約翰?特雷恩這樣評價彼得?林奇:“他是個工作狂,他離不開股票,早上是股票,中午是股票,晚上還是股票。”

投資大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用心”。投資是他們的一切,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終生的事業,而不僅僅隻是職業。所以,投資大師會每時每刻都在考慮投資的事,甚至經常會在睡夢中夢到投資。因為,畢竟沒有一個人能靠在空閑時間練習網球或歌唱而成為溫布爾登大賽的冠軍或與帕瓦羅蒂齊名的歌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