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資者要結合股票市場的實際情況設置止損。通常情況下股票市場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上漲、下跌和盤整。原因在於,當出現這三種情況時,股票價格在某一範圍內止損的錯誤性的概率會增大。在這裏,巴菲特特別強調了在出現盤整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如何做。因為在巴菲特看來,當股市出現盤整的情況時,投資者往往無法對該股票的前景進行預測。所以,此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動。

在巴菲特看來,止損是股票投資者進行短線操作的前提條件之一,它可以使那些熱衷於短線操作的投資者,將投資損失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所以,投資者總是對止損寵愛有加。但是巴菲特卻認為止損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進行止損就會意味投資者在割自己身上的肉。他曾經說過:“止損是必要的,但是不顧客觀條件的限製而動輒就進行止損,長久下去,投資者不僅會一無所獲,而且還會將自己的本金也搭進去。”況且止損作為一種投機方法,其準確性還是值得商榷的,而一旦操作失誤,投資者就連後悔也來不及了。此時原本可以賺錢的籌碼卻因為止損而變成了虧損操作。

為了讓投資者能夠更加熟練地進行止損,巴菲特建議投資者要盡量避免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某隻股票的上升勢頭良好,不宜止損。投資者要知道的是股票價格總是處於不斷上下波動之中,而正是這樣的波動會給投資者的止損帶來困難。但是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無需為此而困惑,因為股價之所以出現上下波動的現象,其實是因為它正在進行自身的調整。一段時間以後必然會重新回到原位。所以對於那些上升勢頭好的股票,投資者可以大膽放心的賣出,而不必考慮止損。

(2)如果上市公司的基本麵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那麼此時是不應該止損的。因為對這類股票的止損,就意味著讓到手的利潤白白溜走了。當這種股票的價格十分低廉時,投資者就要大量購買,而不要有絲毫的猶豫。而當股票的價格大幅上漲時,投資者就要果斷拋出,否則,就會後悔莫及。

(3)對於那些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的股票也不宜止損。股價的波動在通常情況下呈現周期性的變化,某些在此時出現下跌的股票,很可能會在彼時出現回升。所以投資者萬不可以在股價剛一出現下跌時,就急於止損,這往往會使投資者失去股價在將來翻盤時所帶來的利潤。此時投資者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那一刻的到來。

意識到犯錯時要毫不猶豫退出

大量的腦力和精力在錯誤的前提下會出現毀滅性的結局,所以巴菲特告誡投資者說: “如果認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認識到最初完全不該做這樣的投資,就要毫不猶豫地退出。”而且在退出時,一定要幹脆及時。

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一個投資者沒有一個完善的投資標準或者完全沒有自己的投資標準,那麼他也就無法采用退出策略。因為他無從判斷一個投資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資標準。另外,當他在犯了錯誤的時候,通常也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巴菲特建議這類投資者:選出一類有正平均利潤期望值的投資對象,然後圍繞它建立一個成功的係統是十分必要的。

1889年伯克希爾棉花製造公司正式成立。1929年,伯克希爾公司與其他幾家紡織品工廠合並,一舉成為英國最大的工業公司之一。在此時期,伯克希爾公司生產的棉花占英國所需的25%,但耗用了新英格蘭1%的電量。1955年,伯克希爾公司和一家名叫哈撒韋的製造公司合並,並重新取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兩家管理層原本以為公司合並後,業績會越來越好,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在合並後的幾年裏。公司的經營狀況很不景氣,不到十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出現超過1000萬美元的虧損,致使股東權益滑落一半。

盡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現嚴重虧損,但在巴菲特看來出現這種狀況是管理者的不善,所以巴菲特合夥體仍在1965年取得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控製權。在巴菲特取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控製權時,雖然英國南部地區的大部分紡織廠都沒有聯合起來,但競爭優勢還是很強的。所以,在接下去的20年中,巴菲特與紡織分部經理肯?切斯一起,使勁渾身解數想重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昔日風采。然而結果仍然很糟糕,股東權益報酬率勉強才達到兩位數。

由於報酬率一直提升不起來,導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們開始懷疑繼續在紡織行業投資的明智性。巴菲特自己也承認紡織行業在經營上很困難,但他還是認為有利可圖,因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下屬的紡織廠是所在地區最大的雇主;在麵對普遍問題時,勞方合作順利,關係融洽;管理人員在彙報問題時直截了當,在解決問題時勁頭十足。巴菲特說:“隻要符合這些條件——我們希望如此——我們就會繼續支撐我們的紡織品生意,盡管有更吸引人的資金用途。”不過巴菲特對公司紡織行業的現狀還是很擔憂的,他希望紡織集團能以適當的資本支出取得正的收益。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巴菲特隱約感到自己的樂觀是不是錯了。第一,紡織品的特性使得企業想獲得高利潤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在周期性的經濟回升時期也是如此。所有的紡織產品彼此之間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來自外國的競爭廠商,雇用廉價的勞動力,把利益都榨幹了。第二,為了保持競爭力,在一定的時間內,紡織廠必須投入巨額資金,改善自己的生產設備,如果遇到高通貨膨脹,要求投入的資金就更大,一旦經營回報匱乏就會陷入災難之中。

當時,巴菲特非常矛盾。如果在紡織部門作重大的資金投資以保持競爭力,一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現收入可憐,巴菲特就會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如果停止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競爭力上,將落後其他國內紡織製造商,那以前的投資就會付之東流。而事實是,不管是否追加投資,國外的競爭者仍然具有雇傭廉價勞動力的低成本競爭優勢。

在談到是否繼續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紡織業務進行投資時,巴菲特說:“我不會關閉盈利能力低下,僅能在股份公司回報率的小數點後麵添加幾筆的公司。但是,我也認為對在將來會沒完沒了虧損的生意提供資金是不合適的,即使曾是一家盈利超常的公司。亞當?史密斯不會同意我的第一點建議,卡爾?馬克斯則會反對我的第二個主張。唯一讓我覺得舒服的投資策略是中間路線。”

197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生的利潤已經很少了,而且是在消耗大量的資金的基礎上。198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報表顯示出紡織部門未來的惡兆。巴菲特說:“大量的腦力和精力在錯誤的前提下會出現毀滅性的結局,這種情況使人聯想到了塞繆爾?約翰遜的馬——一匹能數到10的馬是傑出的馬,但不是傑出的數學家。類似地,一家能在行業內有效分配資產的紡織品公司是傑出的紡織品公司——但不是傑出的公司。從我自己的經驗和對其他公司的觀察中,我得出結論,良好的管理記錄與其說是因為你多有效率,倒不如說是因為你上了哪條船。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艘長期漏水的船上,那麼造一艘新船要比補漏洞有效得多。”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巴菲特於1985年7月,停止了在紡織事業上的投資,到了年底這項令人不愉快的工作已經大部分完成了。

在談到關閉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紡織業務時,巴菲特說:“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買主願意繼續經營紡織業務,我寧願選擇出售而不是關門歇業,即便對我們來說那可能意味著損失更大。然而,對我們來說顯而易見的經濟狀況對別人也一樣,所以沒有人對此有興趣。”他還說:“我忽略了孔德的忠告——才智是情感的仆人,而不是情感的奴隸,而是相信了我寧願相信的東西。”

盡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紡織業務讓巴菲特損失了一些資金,但這並不代表他個人徹底的失敗。首先這次的公司轉型給巴菲特上了一課:幾乎沒有人能讓一個病入膏肓的虧損企業再盈利。其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紡織業務在較早的幾年裏,還是讓巴菲特大賺了一筆。要不他怎麼能拿出幾千萬購買一家名叫國民保險的公司呢?現在這家保險公司已經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搖錢樹。可謂失之桑榆,得之東隅。

巴菲特的投資經曆,讓我們認識到:不僅成功中有經驗,而且從錯誤中也能獲取投資經驗。其實所有的人都運用過這種學習方法:犯很多很多的錯誤,然後從錯誤中獲取經驗。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隻要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進而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同樣能達到預期目的。綜觀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也有很多投資失敗或投資受挫的情況發生,但是,他之所以能將自己的財富積累得越來越多,並非是由於他神機妙算或比別人判斷得準確,而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糾正。

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發現錯誤,而是出現錯誤後沒有從中汲取教訓。這樣一來,一旦出現了嚴重的後果,我們便會說:“早知道……”可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等到事態惡化了,再好的補救方法都無濟於事了。所以,無論是投資還是做其他事情,第一時間發現錯誤並及時獲取經驗以指導日後的行動,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