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獲獎有感(1)(2 / 2)

您的年齡比我們的爺爺還大,從民國初始一直走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曆經滄桑而保持本色,您的愛母之情,愛國之心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提醒著我們要永葆人間真情至愛,做一個真正的人,大寫的人,同樣也將激勵和影響著全國千千萬萬青年朋友的生活道路。

信就抄到這裏。下麵署名是“學生彭至安(法學院96碩)、劉陽(生科院97碩)”。

這一封信寫得何等真摯動人啊!我們中國的青年是多麼可愛啊!這一封信對我的震動比我那篇文章對他們的震動要強烈到不知多少倍。我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篇簡單的文章竟能在社會上、對青年人產生這樣強烈的影響。

我現在幾乎每天都收到一些素昧平生的朋友們的來信,其中老、中、青年都有,而以青年為多。我寫文章向來不說謊話、大話、套話。我向讀者真摯坦率地交了心,讀者也以同樣的東西回報了我。這是我近年來最大的快樂。

我在上麵已經提到,我平生傾全力去做的是科學研究工作,寫點散文,隻能算是餘興。然而,根據我今天的認識,人們在社會中不管處於什麼地位,上至高官顯宦,中間有士、農、工、商,下至引車賣漿者流,我們所做的工作都必須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祖國,有益於全人類。如果隻是為了個人利益,為了孤芳自賞,那就是社會的寄生蟲。覺悟了的人民必將揚棄之,甚至消滅之而後快。那種“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科學研究工作,有的也能立即產生社會效益,有的則隻能俟諸未來。但是,文學作品絕大多數能立即產生社會影響,直接產生影響。我的《賦得永久的悔》就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

我的稟賦不高,在很多問題上,我都是一個後知後覺者。現在,通過《賦得永久的悔》等等文章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我逐漸感覺到自己似乎像是一個作家了。

1998年6月2日

附:

《賦得永久的悔》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願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麼心甘情願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裏;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誌於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複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並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曆可謂多矣。要講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