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相當一部分領導者炫耀他自己,並不是因為虛榮和淺薄,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有強調自我價值的必要。在下屬麵前,他們希望通過這樣做使下屬人人敬畏、個個佩服,以後指揮起來更能得心應手。在社會上,他們希望通過這樣做而獲得別人的信任和認可,為帶來名譽。在上司麵前,他們希望通過這樣做而得到賞識,如同毛遂自薦一樣,在同伴中脫穎而出,為自己開啟前程的大門。

然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味地炫耀自己,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有必要介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已經取得的成績,那自然應該當仁不讓,但也必須力求實事求是。同時,態度要謙遜,語調要平穩,用詞要恰當,不要給人留下炫耀的感覺。

華為創始人、現年61歲的任正非顯示出驚人的企業策劃才能,他在1988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這家公司已重複當年思科、愛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曆程,如今這些電信巨頭已把華為視為“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時代周刊》評價任正非說:雖然“任正非”三個字在網上出現的頻率極高,根據google搜索網頁,約有74400項符合華為任正非的查詢結果,但這些都是外界對他的評述。

這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電信大佬卻“神龍見首不見尾”,出奇低調,土狼、軍人、硬漢、戰略家……各種光怪陸離的色彩交織在一起,賦予其“中國最神秘的企業家”頭銜。

“任正非從來不接受媒體采訪,我至今沒有機會采訪他。”一位在通信行業滾打了十幾年的行業媒體資深人士對記者歎息,“我們年底評獎他從不來領獎。”至今,這位受國家領導人欽點出國訪問的全國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的總裁,沒有正式接受過任何一家媒體的采訪。特拉華大學的公司治理專家查爾斯?艾爾森認為,一個新型CEO“應該是一個並不為人所了解的人”。

這些故事說明,無論你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人物,你都必須懂得低調做人的哲學,這是一種做人的智慧。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管理者常常不懂得低調做人,總是認為自己比下屬高明,對他們常常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結果使得下屬們怨言四起,工作無法順利開展。低調的管理者,從不賣弄自己,更不喜歡以招搖的姿態與下屬相處,他們把自己當作集體中的普通一員,以自己的行動和品質去影響更多的人,從而贏得下屬的尊重和敬仰。

另外,領導者除了保持低調務實的風格之外,還要學會使用“幫”字。即怎樣尋求下屬的幫助呢?現實中,領導者大多叫下屬該如何如何去做,而絕少談一個幫字。其實,這小小的一個“幫”字卻是大有名堂的。

領導者與下屬之間是上下級的關係,命令下屬去幹那是很平常的事。但若領導者在吩咐去辦事的時候說聲“幫我去做”,這樣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一下子就拉近了,下屬心裏多半會這樣想:“客氣什麼?我會盡力的!”這樣下屬很樂意就會去辦事,因為他從中感到了溫暖和平等。領導者說“幫”,就說明領導者沒有擺架子,而是把下屬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

領導者要能很好地統禦下屬,就應把自己的善意傳達給每一個下屬,讓他們的心屬於你求下屬幫助則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有所注意:一是自己能做的日常瑣事最好不要讓下屬幫助;二是盡量讓下屬從中受益,他們才會不厭其煩地做下去。

5.語言平易態度近人

“人格無貴賤,人品有高低。”作為領導者總把自己擺在“高人三等”的位置,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居高自傲,聽不進別人意見,不關心下屬的想法。平時喜歡對下屬指手劃腳,批評時更是聲色俱厲,缺少謙和的態度。這樣實則是把自己的人品降了三格。與此相反,把架子放下來,為人處世低調一點,看似少了些官威,實則是提升了自己的人品,提升了自己的威信。實踐證明,具有親和力的領導才有魅力,他們不擺“架子”,把自己的親和力轉化為影響力,使下屬能忠誠的跟隨自己。

其實,領導者與下屬之間隻是職務和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領導者放下架子,不以領導者自居,下屬就會把領導者當作“知心人”,輕鬆愉快地與領導者交流思想、提出建議,從而有助於領導者有效地實施管理。

有一次,拿破侖洋洋得意地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也將永垂不朽了。”布裏昂迷惑不解,拿破侖進一步說道:“你不是我的秘書嗎?”意思是說布裏昂可以沾他的光而揚名於世。布裏昂是一個很有自尊心的人,於是他反問道:“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拿破侖答不上來,而拿破侖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為他喝彩:“問得好!”布裏昂一句話就巧妙地暗示了拿破侖:亞曆山大名垂青史,但他的秘書卻不為人所知。拿破侖此時明白了自己的失言。

可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能以功過為標準,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職權肆意評判別人。要想做一位真正有經驗、有修養的上司,就要平易近人,與下屬平等相處,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下屬的真心擁護和愛戴,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威信。領導者要做到這一點,要掌握以下要領:

提防“權力效應”

在真理麵前,領導者應把自己擺在與下屬同等的位置上,相互之間可以平等地商討、爭論和批評。特別要警惕“權利效應”,認為真理須以權利做後盾,沒有權利就沒有真理,各級領導既然都是一定權利的擁有者和行使者,就往往形成領導至上,而下級隻能唯命是從了。下屬常常議論“領導嘴大,我們嘴小”,“胳膊擰不過大腿”等,這都反映了有的領導者在真理麵前強化權利效應,使“真理麵前人人平等”成為一句空話。

領導者要對人隨和、親切,而不要自抬身價,故示尊嚴,使下屬覺得高不可攀。這樣不但不能使人親近,不能有融洽的人際關係,而且領導者自己的生活也會孤寂而沒有生氣。

防止“地位效應”

平等原則還要求上下級之間人格上的平等。領導者和下屬之間隻有工作和分工不同,而沒有人格上的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有些人那裏“地位效應”還在起作用。在有些人眼裏,地位越高人格越高貴,地位越低人格越低賤。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僅僅是地位發生了變化,即當了“官”,掛了“長”,就引起了一係列變化,甚至某些稱呼也一下子變了。這就不難看出“地位效應”對平等原則特別是人格平等的衝擊。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時時刻刻要銘記在真理和人格麵前是人人平等的,切不可居高臨下,盛氣淩人。

注意自身習慣

平等的態度,除說話本身的內容外,還通過語氣、語調、表情、動作等體現出來。所以,不要以為是小節,純屬個人的習慣,不會影響上下級的關係。實際上,這往往關係到下級是否敢同你接近。

保護下屬自尊

每個人都期望得到尊重,希望獲得平等的與人交流的待遇。有些下屬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過失。這時,領導者有權力和義務予以指正,並要求改正。麵對這種情況,領導者的建議如何才能更易被下屬接受呢?有一點必須注意,對下屬的過失直言申斥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為了保全麵子,很可能會當麵反駁,至少會使對方口服心不服。有效的辦法是委婉地指出下屬的過失,讓對方在自責中加以改正。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柏林空軍軍官俱樂部舉行盛宴招待一名空戰英雄烏戴特將軍,一名年輕士兵被派替將軍斟酒。由於過於緊張,士兵競將酒淋到將軍那光禿禿的頭上去了。頓時周圍的人都怔住了,那闖禍的士兵則僵直地站在那裏,準備接受將軍的責罰。但是,將軍沒有勃然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頭,幽默地說:“老弟,你以為這種療法有效嗎?”全場緊張氣氛被一掃而光。

還有這麼一個幽默的故事,也是充分運用語言之妙趣解了一次尷尬,並讓手下保全了麵子:

我國北宋文學家石曼卿有一次遊極寧寺,他的隨從一時疏忽讓馬受驚,他從馬上摔了下來。人們都以為他一定要責罵他的馬夫了,誰知他一邊拍著身上的塵土,一邊笑著對馬夫說:“虧得我是石學士,若是瓦學士,還不被你摔碎了!”

下屬偶爾冒犯領導者,往往事出意外,並非出於故意。如果你勃然大怒,不僅讓當事人下不了台,你也會給人留下沒有涵養、蠻橫粗野的印象。大度地寬恕下屬,則既可解除當事人的尷尬,更會增加下屬對你的敬佩,融洽你們之間的關係。

所以,很多傑出的管理者都是和藹可親的。領導最好在適度批評之後保持一個沉默的空間,讓下屬有時間冷靜地反省自己犯的錯,相信這更是一種對當事人的威懾。一方麵,下屬會因為你的“點到為止”感謝你為他們保留了顏麵;另一方麵,也顯示出了你寬廣的胸懷。你的默不作聲並非是對錯誤的遷就,而是留給了對方一個自省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