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業的培訓也轟轟烈烈地做了不少工作,錢花了不少,管理層也強調了不少,可最後的結果,對工作的績效並沒有真正提高多少,隻停留在形式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企業管理者隻是對員工進行了說教而已,並沒有在他們的思想和心態上下功夫,員工原來的工作思想和狀態依舊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企業培訓大師張其金說過:很多參加培訓的企業高級經理人在培訓期間一致表示,管理課講得非常精彩。參加培訓學員的態度一般開始挺好,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多學員往往上課聽的時候,很激動,也很有動力,而當公司打反饋電話的時候,結果很少有學員去付諸行動。如果人的思想和意識沒有發生變化,隻是形式上的培訓是沒有效果的。

很多參加管理培訓的學員精力可能費了不少,但由於習慣或自身部門的利益,並沒有把現在最先進的管理知識用在管理上。一些有關管理培訓的內容往往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論和實踐的結晶,有的是直接從國外搬進來的,有的是根據我國企業的現狀做出改動後的培訓知識,企業管理者如果不能用到實踐上,我們何以與國外的企業去開展競爭呢? 所以,我們要拿來,要學以致用,將先進的知識變成支撐企業發展的支柱,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為企業帶去持久的活力和競爭力。

這裏就有這樣一個善於學以致用的超級員工——施瓦伯,他是美國第三大鋼鐵公司伯利恒的創始人,一位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而沒有成功前,他是一位出生在美國鄉村,隻接受過短暫教育的人。

在他15歲的時候,施瓦伯就因為家中貧困而去一個山村做了一個馬夫,盡管這樣,他沒有絲毫灰心,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自己發展的機會。18歲那年,施瓦伯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的一個建築工地上打工。當工地上的很多工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且薪水很低的時候,施瓦伯卻一絲不苟地工作著,並且為了以後的發展,獨自學習了很多的建築知識。當晚上工友們閑聊時,惟獨施瓦伯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看書。

一次,恰巧有一個經理去檢查工作。發現了獨自看書的施瓦伯,經理看了看施瓦伯手裏的書,又翻了一下他的筆記本,然後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走了。第二天一大早,施瓦伯被經理叫到辦公室,問他:“你學這些東西做什麼?”施瓦伯說:“我認為,公司並不缺少打工的人,而是缺少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或管理者,是不是?”經理讚許似的點了點頭。

不久,施瓦伯被提升為技師,麵對一些其他工友的諷刺挖苦,施瓦伯平靜地說:“我不是在給老板幹,也不是單純為了掙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打工,我要使自己的工作產生的價值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工資。在認真而嚴格的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不斷獲得提升,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機遇。”

懷著長遠發展的信念,施瓦伯孜孜不倦地汲取工作中需要的知識,並把他們成功運用到工作中去,勤勞和努力使他一步步高升到總工程師的崗位上。當他年僅25歲時,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後來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型伯利恒鋼鐵公司,並創下了非凡業績,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我們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都像施瓦伯那樣,一定要有自我規劃和管理的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將會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敗。 但是,很多人和企業在學習方麵就有跟風趕時髦的傾向,而且還好高騖遠,認為隻要是先進的管理方法,不管對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沒有幫助,一貫地好大好強。

試想一下,即使我們給自己鍍了層金,我們就能對工作中的難題得心應手了嗎?就能遊刃有餘嗎?其實大多數人還不敢給予充分肯定。其實管理工作中,不是缺乏挑戰,而是缺乏平和的心態,不能把應做的工作做到極致。如果空有一腹經綸而不懂得運用,那就等於找不到打仗的目標,豈不悲哀。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不能空有知識,重要的在於怎麼樣運用這些。與其做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如做有著實際作戰經驗的“廉頗”。不僅在於能知,更在於能行。

20世紀初,英國的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係統,將牛奶送到顧客門口。由於牛奶瓶沒有蓋子,山雀與知更鳥常常毫不費力,便在顧客開門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後來,隨著廠商加裝了鋁製的瓶蓋,山雀與知更鳥便不再擁有這“免費早餐”。但到了50年代初期,當地的所有山雀(約100萬隻)居然都學會了刺穿鋁製瓶蓋,重開“免費早餐”的大門。反觀知更鳥,卻隻有少數學會,始終沒有擴散到大多數。

很明顯,山雀經曆了組織學習的過程,借助個體的創新技能,傳送給群體成員,成功增加了族群對環境的適應力。但問題是,為什麼山雀可以,而知更鳥卻不能呢?

生物學家發現,山雀在年幼時期,就已習慣和同類和平相處,甚至編隊飛行。而知更鳥則是排他性較強的鳥類,勢力範圍內是不允許其他雄鳥進入的,同類之間基本上是以敵對的方式溝通。因此,雖然兩者同屬鳥類,但和諧相處的山雀,比起互相敵視的知更鳥,更能學習互助,進化程度更高。

由此可見,在一個群體之內,如果內部競爭太激烈,成員之間互相爭位敵視,就難以發展成一個學習型組織。要成為學習型組織,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和諧的內部氣氛,組織內的成員才能互相分享知識。

有些企業的管理者誤以為內部競爭越強越好,甚至刻意製造很強的競爭文化,自以為這是高明的管理手段,殊不知隻是在帶領企業步知更鳥的後塵!

我們正是要創立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輕鬆和諧、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分享創新!

縱觀國內外,一些著名企業的發展,無一離開“學習”二字。美國排名前25位的企業中,有80%的企業是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進行改造的。國內一些企業也通過創辦“學習型企業”而給企業帶來了勃勃生機。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寫道:在創業過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膽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腦子。”毫無疑問,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不管是作為創業者,還是守業者,一定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作為員工,也隻有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知識型員工”,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上海複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習的企業,董事長郭廣昌先生經常說一句話:“企業之間最核心的競爭,就是看誰能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現在,一個新觀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這就是:“培訓是最大的福利。”許多企業也不惜重金使員工接受新觀念,充實新的知識。培訓是間接投資,雖然培訓不是今天投一萬元,明天就立刻能產出二萬元的利潤,但是隻要堅持下去,那些善於學習的團隊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一個團隊學習的過程,就是團隊成員思想不斷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斷碰撞的過程。英國作家肖伯納有一句名言:“兩個人各自拿著一個蘋果,互相交換,每人仍然隻有一個蘋果;兩個人各自擁有一個思想,互相交換,每個人就擁有兩個思想。”如果團隊中每個成員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拿出來和其他團隊成員分享,集體的智慧勢必大增,就會產生1+1>2的效果,團隊的學習力就會大於個人的學習力,團隊智商就會大大高於每個成員的智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給一個人一條魚,你隻能喂飽他一天;教會一個人釣魚,才能使他一輩子不會挨餓。作為團隊領導,不但要自己會釣魚,還要教會員工釣魚。給人以魚隻能使他“做對了事情”,授人以漁則可以使他“以正確的方法做事情。”不僅要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地做事,這是活到老也要學到老的事。

學習是為了應用,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發生的問題。人生處處皆學問,員工要把學習當做一種境界,一種追求,要在腦中牢固樹立一種學習意識,努力建設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和團隊,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和組織保障。這是一種理性而可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