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提出“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意思是說,意誌不堅強的人,智商不一定高,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做事一定不會有結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善始善終、專心致誌、持之以恒的精神,切不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隻有這樣才能幹大事。另外,做人一定要表裏如一,身體力行,切實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表裏如一,身體力行
墨子曰:“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說:“美名是不能輕易地形成的,聲譽也不能投機取巧地建立,君子必須身體力行地表現自己的品德。”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但是,我們究竟如何才能獲得好的名聲,獲得別人的稱譽和讚賞呢?兩千多年前的墨子在此就告訴了我們成功的秘訣,那就是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事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切不可誇誇其談、沽名釣譽,隻有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功成名就。顯然,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目的所在,即要求人們能夠知榮明恥,身體力行,切實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要使講話和做事一致,沒有一句話不實行的。
這句話是墨子用來論證“兼愛”的可行性的。墨子舉出許多人口口聲聲反對“兼愛”,認為“兼愛”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如果讓他們來選擇是把親人托付給主張“兼愛”的人,還是托付給主張“相惡”的人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墨子用上述名言對這些言行不一的人提出了批評,同時他認為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言必信,行必果”、“無言而不行也”。
今天,墨子的這一觀點或教導,即要求人們為人處世應言行一致,仍然具有普世性的價值和意義,做人應堂堂正正,要把出於自己口中的道理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切不可嘴上說一套、背後又做一套,這是“陰陽人”的為人和做法,是可恥的行為。
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追求真善美,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墨子認為,善不是出自內心的不能保留;行動不是通過自身辯明的不能樹立;名聲不能簡單地成就;榮譽不能用巧言建立,因此君子要言行合—。
墨子的話告訴我們,高尚的品質、令人向往的名譽都是為人所追求的,但這不是靠虛假、巧言令色就能輕易達到的,而是要發自內心的追求並采取與言語一致的行動才能實現。
我們身邊往往有這樣一些人,台上與台下,人前與人後,對待領導與對待普通人,他們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些人言行不符、表裏相背。他們往往不以誠實為榮,反而以之為恥。
言行一致,貴在身體力行,隻要我們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說假話、不說空話、不欺上瞞下、努力改變那種“有看法、沒辦法;有想法、沒做法;有號召、沒實招”的現象,言必行,行必果,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
黨的好幹部,人民的貼心人牛玉儒,在“為人民服務”上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有困難找我!”這是牛玉儒經常對老百姓說的一句話。他的手機號走到哪兒給到哪兒,包括企業、基層單位,以及孤殘老人家庭。他說:“事關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2003年的一天,牛玉儒檢查呼市便道鋪裝工程時,發現剛鋪好的便道上有根電線杆立在盲道上。“這不是害人嗎?”一向很少發火的牛玉儒忍不住大發脾氣。他嚴厲批評了施工單位,要求他們立即重修盲道,並且要求有關部門對市區內所有盲道進行全麵檢查。隨行人員第一次見牛玉儒發這麼大的火。
呼市市委督查室主任董利群作過統計:從2003年4月至2004年7月,牛玉儒一共批閱各種群眾來信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公文函件314件,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件,他還要求督查室必須跟蹤解決問題。
“我們抓經濟、搞建設,最後目標就是讓群眾在更好的環境裏過更好的日子。”牛玉儒多次說過這句話,這高度概括了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牛玉儒的小巷情結也令人感動。情係小巷,心存百姓,這也是牛玉儒的一貫作風。
牛玉儒在擔任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後,抱定的目標之一就是接好前任改造青城的接力棒,狠抓城市建設,給老百姓打造一個滿意的首府。非典一過,他頂著烈日,徒步實地察看呼市的道路改造情況,不僅重視通衢大道,更關注小街小巷。他說:“光大街美不行,老百姓可是生活在小巷裏啊!”他發現,很多學生下晚自習後在小巷裏摸黑行走,一調查,市區這樣的小巷竟有46條,隨後他就點名讓城建部門抓緊時間治理小巷,為老百姓送光明。很快,呼和浩特市區的這46條小巷全部安裝上路燈並實現供電。
牛玉儒在當包頭市市長時,撲下身子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走出困境的下崗職工到市政府門口放鞭炮感謝他。他向大家致禮,深情地說:“關心困難群體是政府的責任,人民市長為人民,這是我的政治責任,也是我的職業道德。”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牛玉儒撲下身子為群眾辦實事,亮開嗓子在群眾麵前講政治。他講的政治很簡明,就三個字:“為人民”。就衝這三個字,群眾讚許他是“好官牛玉儒。”
“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普通人來說,重諾守信、富出必行、不誇海口、不亂承諾、不信口開河、拒絕見利忘義,做起來又何嚐不難呢?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不做,因為它是衡量一個人品格的重要尺度,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最基本的要求。
言行一致、誠實守信是社會風氣的根基,也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在這方麵,執著支教徐本禹、劍膽琴心任長霞、鞠躬盡瘁牛玉儒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不但怎樣說就怎樣做,而且做得很成功,很令人感動。
子墨子言曰:“言足以複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意思是說,言論要是能夠做到的,不如常說;言論不能夠付諸行動的,就不要常說。言論不能付諸行動,卻經常說,那就是徒費口舌。
墨子說的那種說一套、做一套,徒費口舌之勞的人,往往不想過後會不會去做,也不管以後能不能做到,總是先把口頭支票開了再說。稍好一點的,也是有了點結果就浮誇,脫離現實。他們沒有務實的辦事態度,沒有踏實的辦事作風。於是久之,就失去了朋友的信任,失去了老板的信任,失去了下屬的信任,失去了群眾的信任……我們堅決不要做這種眾叛親離、討人厭的人。要做就要做言行合一的人,言行一致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然而“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是有一定難度的。那我們也要努力去做,不可姑息遷就自己。
為人處事,信守諾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歡迎的人,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他們的特點展現在人們麵前,其中最顯著的特點便是任何時候都有守信、遵約的美德。言行一致、表裏如一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誇誇其談的處世態度,不但徒費口舌、於事無補,而卻也從根本上違背了誠信為本的做人原則。因此說,表裏如一,身體力行是做人之基。
堅定信念,善始善終
墨子曰:“事無始終,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墨子說:“做事有始無終,就不要去從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裏糊塗,就不能追求博學多聞。
有誌者事竟成。古人把立誌視為成功的第一階梯。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第六十三章》)困難的事情應在還容易解決的時候便著手去解決,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就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而且,做任何事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善始善終、專心一意、持之以恒的精神,切不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而就修身這件事來講,尤其需要我們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去修煉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最終使自己成長為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孔子自述其人生是從“吾十五有誌於學”(《論語?為政》)開始的;墨子講“誌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諸葛亮在《誡子書》告誡子孫學習才能增加才智,立誌才能成就學業,“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美”;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之誌”(《晁錯論》):謝良佐說“人須先立誌,誌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上蔡語錄》);朱熹認為,“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誌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性理精義》)卷七:王陽明也認為不立誌就猶如無舵之船、無繩之馬:“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因而“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教條示龍場諸生?立誌》);抗倭英雄戚繼光也深有感觸地說:“未有不立誌之人,便能做得事業。”(《練兵實紀?練將?誌立向》)正因為“立誌”對人生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孔子才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馮夢龍才說“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誌”,(《警世通言》第十七卷《鈍秀才一朝交泰》)甚至連《三國演義》也是這樣定義英雄的:“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王船山正是以“身可辱,生可捐,國可亡,而誌不可奪”(《船山遺書?續春秋左氏傳博議》)自勉,才隱於山野之間,一心做藏之名山、以待來世的文化事業,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貢獻了一個儒士全部的精力、智慧乃到生命。
卡耐基喜歡用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奇特故事來說明堅定信念的魔力。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造人瑪麗?貝克?艾迪,曾一度認為生命中沒有幸福和快樂等美好的東西,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不幸去世;第二任丈夫又無情地將她拋棄;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她這位母親貧病交加,自身難保,不得不在兒子4歲那年把他送給別人代養,後來兒子下落不明,長達31年母子無法相見……一連串的打擊,讓瑪麗?貝克?艾迪對生活充滿了絕望,時常湧現輕生的念頭。
可是在麻省理安市的一天,她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那天很冷,她在城裏走路時突然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脊椎發生扭曲,使她不停地痙攣,結果昏了過去。醫生認為她將不久於人世,即使奇跡出現讓她活過來,她也絕對不能再走路了。
瑪麗?貝克?艾迪不想在床上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用《聖經》來喚醒體內神奇的力量。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訴苦……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讓我找到了好起來的方法以及怎樣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信念,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卡耐基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他一直深信信念的力量。從事成人教育的35年經驗使卡耐基明白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信念,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當然,立誌僅僅是第一步,高遠的誌向若不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還是空談。一分辛苦一分才,顯赫成就的背後,都是辛勤的付出。
在科技發展的曆史上,很多著名人士都是緊緊抓住一個目標不放鬆,最終取得成功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這樣勸告一些愛好廣泛而收效甚微的青年,他用一塊放大鏡示意說:“把你的精力集中放到一個焦點去試一試,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這實際是他個人成功的經驗之談。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專攻“昆蟲”,甚至能夠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仔細觀察昆蟲長達幾個小時。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也是一個目標聚焦的踐行者,他觀察記錄氣象資料長達三四十年,直到臨終的前一天,還在病床上作了當天的氣象記錄。
一個人一旦確立了目標,就該緊抓著這個目標,本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才能真正有所成。
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人生的艱難征途上走過八十三個年頭。從192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做試驗,小腦受到甲型腦炎病毒感染起,他同病魔頑強地鬥爭了整整六十年。在1939年全身癱瘓之前,他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所擁有的較全麵的醫學、生物學知識,堅定地選擇“科普”作為自己的事業。他是一位科學家,又成了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動家。他在全身癱瘓,手不能握筆,腿不能走路,連正常說話的能力也喪失,口授隻有秘書聽得懂的艱難情況下,從事科普創作五十多年,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筆調、活潑的形式寫了大量獨具風格的科普作品。
小劉就讀於一所重點大學,在學校裏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在一家航空公司上班,他決心要幹出樣子來,果然精明能幹的他很快就被提升為部門經理。隨著交際麵的拓寬,他涉足了其他一些領域,他發現做證券生意很賺錢,又決定在證券業發展,就在上班之餘和幾個朋友合夥辦了個證券公司,賺了一筆錢。嚐到甜頭不久,他又瞄上了藥材生意,生意也不錯,他的目光又轉向了下一個目標,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涉足多個領域,但都是淺嚐輒止。誌向也是變來變去,後來,他一事無成。
他不由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明白過來,再也不想著要做多少多少事情了,就從一件做起,就向一個目標努力。”此時他唯一的出路是重新調整目標,選中一個方麵前進,他選擇了房地產業,熬過一程艱難歲月,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一位成功的房地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