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新課程理念與備課上課(12)(1 / 2)

(4)風格教學階段。教師對教學藝術的追求達到一種最高的境界,教師的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都有著獨特,尤其是穩定的表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呈現出濃厚的個性化風格,錘煉成為一種在教學中經常反複表現出來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標誌著他的教學藝術的形成。教師的教學藝術風格直接體現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的技術與能力,是教師創造性勞動成果的結晶,這種教學藝術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風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獨特教學藝術風格的教師,其教學活動能與教學自身規律和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相吻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藝術風格,能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環境,進入自由充分的發揮狀態。教師對教學藝術及其效應進入到自覺而不是刻意追求階段,在不斷突破他人的同時,更鮮明的特征是在不斷地突破自己,有意識地從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結合上,研究和實踐教學藝術的功能與效應,教學成為真正的藝術。

教學藝術發展成為優秀教師的一種藝術風格時,其基本特點:一是獨特性,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方式,每一位形成教學藝術風格的優秀教師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都鮮明的體現著他們的教學藝術智慧。二是穩定性,穩定性是教學藝術最為重要的風格特征之一。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特征是優秀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技藝、教學個性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是發展性,這種發展性既意味著教學藝術風格形成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探索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指教學藝術風格基本形成之後也是在不斷完善發展的,因此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實質上是一種相對的穩定,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穩定。

教師由模仿教學到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學藝術風格的實踐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向上“躍遷”都需要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內在因素、主觀追求與不斷的開拓創新,這是決定教在某一階段“停滯期”長短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理論修養和教學研究活動,是不斷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藝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自身特點,學習、研究和吸收他人的優秀經驗,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充實和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常教常新,永葆教學藝術青春不衰。

2氛圍美——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的,是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的,是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的。

一個人隻有在寬鬆的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於表現自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學生隻有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才能心情舒暢,才能使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才能敢想、敢說、敢於質疑問題。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體性。我們可以這樣計算,一個學生在校期間約有75%的時間是在課堂內度過的,如果氣氛是民主和諧的,對其一生將有多大的影響啊!

為此,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六個“允許”。即,答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補充;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課堂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占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我們要為學生創造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