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新課程理念與備課上課(11)(1 / 2)

1教學內容充實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麵。(1)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所謂教學內容的廣度,是指知識的範圍或知識的量,從信息論的角度說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少,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麵麵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3)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教學順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經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設計的教學順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細。教學中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細致的安排。有時一部分知識可能有不同的教學順序: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哪種順序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哪種順序更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哪種程序教學效果更好。(4)注意教學與生活的聯係。要把學科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係起來,講來源,講用處,改變過去“掐頭去尾,隻燒中段”的做法。讓學生感到生活周圍處處有學科,學科知識處處見生活,知識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5)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①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個延伸,也是課堂教學中應確立的第一個素質教育觀——學習觀。“延伸”是指在傳輸知識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它的實質在於變重教為重學,變獲得為獲取,變被動為主動。②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的延伸,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二個延伸,也是課堂教學中應確立的第二個素質教育觀——人文觀。實施素質教育,究其本質,是對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養,即強調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現教育主體的人格特征。對學生的尊重和熱愛,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亦即第二個延伸的內涵所在。③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的延伸,是教學過程的第三個延伸,也是課堂教學中應確立的第三個素質教育觀——發展觀。發展觀是指課堂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既包含著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的轉化,同時也包含著學生的認識結構向能力結構的轉化。而且這種質的轉化需要在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學生的主動作用的雙向活動中來完成。

2課堂訓練紮實。即體現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做到練有目的,練有重點,練有層次,形式多樣,針對性強,並注意反饋及時、準確、高效。

3教學目標落實。就是一節課下來,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一節課教學效果的直接表現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效。其大小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預定的教學目標達成程度如何;教學目標的臨時調整是否有價值;每一位學生是否獲得了應有的全麵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一下評定:(1)在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深厚,能克服外界的幹擾,聚精會神地聽講。(2)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不是被動地聽講。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勇於對問題進行探討,以探求問題的解決。(3)能夠較好地掌握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係和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一定的提高。(4)學生有一定的課堂練習時間,有獨立的解答問題而且學生練習的正確率都很高。(5)不僅學到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探索、創新精神得到了發展,並且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