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
1風格美——
一名優秀的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適合自己個性特征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獨特結合與表現。可以說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上成熟的標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沒有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就很難促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一個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曆下麵四個階段:
(1)模仿教學階段。模仿是教師進行教學藝術活動的最初萌芽階段,也是教師教學藝術實踐活動的起點。開始從事教學工作的新教師,一般來說由於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和獨立教學工作的能力,所以習慣或被迫模仿自己所敬佩的名師或周圍同事的教學設計方式、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往往是從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教學模式、教學經驗開始。
(2)獨立教學階段。伴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師自立意識與自立能力的增強,教師的課堂教學逐步由模仿教學進入到獨立性工作階段。獨立性教學是教師教學藝術形成與發展過程的關鍵階段,它是教師形成教學藝術風格的前提條件。
(3)創造性教學階段。比較紮實的獨立教學能力和比較獨立的教學個性特征,使教師教學的自信心增強,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比較強烈的創造性勞動的意向和行為。教師已經具備較強的能力,從自己的個性特征出發,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藝術的創新,顯現出教學藝術的獨創性特色,教學藝術進入個性化的階段。個性化所反映的是自己的教學藝術與他人的不同,也意味著對自己以前模仿對象的繼承和超越。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創造性教學是教師趕超和不斷突破他人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階段創造性教學的實踐過程,使自己的教育藝術創造進入了個性化的階段,自身教學藝術開始呈現出與他人的不同。教師在不斷突破他人,也意味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對周圍同事或以往經驗的超越。創造性教學階段,教師教學的特點突出表現在教師對常見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夠以自己的創造性行為對一般常用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獨具特色的靈活運用,自覺探索和研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的最優化,追求最佳的教與學效果;在教學的導入、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學節奏的控製、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都努力體現出新穎獨特的創新。有意識和有針對性地研究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規律與心理活動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間接的教學信息反饋,以實現對反饋的優化控製;充分地利用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力爭通過教學活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在這種能夠取得優秀教學效果的創造性勞動中,教學藝術顯示出新穎獨特的個性特點。隨著創新與開拓意識的不斷增強,教師教學藝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教學藝術開始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其功能效應。教學活動充盈著藝術的活力,教學活動明顯地顯現著常教常新的鮮明特色,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開始體驗到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用藝術的方法表現著自我,創造著自身和教學的變化。當教師教學藝術的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穩定狀態的表現時,他的教學活動又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