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職業人際資源

昆明的“雲南汽車配件之王”何新源,在創辦他的汽配公司之前,就在省供銷社從事相同工作;還是一個有名的寶供物流,他的創始人劉武原來也是汕頭供銷社的一名“社員”,被單位派到廣州火車站從事貨物轉運工作,到後來他就承包轉運站,再後來利用工作中建立的各種人際關係,創立了他現在的事業——寶潔集團,他還通過各種關係和寶潔公司做起了生意。自從為寶潔做了物流配送商後,便一舉成為國內物流業的名人。

根據有關的調查表示,在我國有很多的離職下海創業取得成功的人員,其中有90%以上的人都是利用了原先在工作中積累的那些關係資源。在這其中有時間的考驗,也有利益的考驗,患難的考驗。

患難是處於困難和危險的處境,在你遇到不幸和困難時,能與你同甘苦,共患難那才是真正的患難之交。“錦上添花”的朋友固然很好,“雪中送炭”的朋友尤為可貴。因為一個人遇到困難、挫折、不幸、苦惱時,最渴望朋友的溫暖和幫助,哪怕隻有一句問候的話,心理上也會安慰。在患難中建立起來的友誼,經過患難考核的友誼“含情量”高。那種隻能同歡樂而不能同患難的友誼,不是真正的友誼,列寧說:“患難識朋友”,巴爾紮克也說過:“一個人倒黴,至少有一點好處,可以認清楚誰是你真正的朋友。”

旁敲術——旁敲側擊不傷人

在與人打交道時,要善聽其弦外之音,還要會傳達言外之意,這才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其實是一種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隱含之術,較之迂回更主動,更微妙。它不直接交代說服的目的,而通過曲折含蓄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意見暗示給對方知道。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既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傷及人情,避免難堪的場麵,

(1)說閑話也能敲打人

社會是複雜的。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達我們的不滿;對自己親近的人,有時候也需要巧加指責,讓對方明白。但如何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確實是不太容易。話裏藏話、旁敲側擊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某位局長的千金小陳和本單位的小王談戀愛時,總是顯示出某種優越感。因為小王是農家子弟,大學畢業分在局裏做科員,沒有什麼靠山。有一次小陳到小王家做客,對小王家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總是流露出看不順眼的情緒,還不時的在小王耳邊嘀嘀咕咕。吃過晚飯把小姑子叫喚得團團轉,又是叫燒水又是讓拿擦腳布什麼的。小王看在眼裏很不是滋味。他借機笑著對妹妹說:“要當師傅先學徒弟嘛!你現在加緊培訓一下也好,等將來你嫁到別人家裏,也好擺起師傅的架子來。”小王這麼一說,小陳當時似乎就聽出了什麼,過後不得不在小王麵前表示自己有些過分。小王不失時機地用“要當師傅先學徒弟”的俗話來提醒小陳,避免了直接衝突。即使對方當時略有不滿,過後也會有所感悟的。

(2)不必說話也能讓人明白

人的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的。有些交際場合,一經人的著意選擇與設計,便形成了特定的情境。一景、一物、一支歌、一幅畫等,便能滲透著交際者的意圖,具有鮮明的情境意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的交際活動,為交際的主體服務。

情境在交際中雖然表達的是一種弦外音、畫外意,但其表義功能還是十分鮮明的,並且具有多方麵的用途,無論是政治、軍事方麵,還是商貿或日常生活方麵,用得好,常能收到奇效。

對於初次交往的人,由於不了解對方的思想、秉性以及交往目的,利用交際情境,製造友好的氛圍,開辟一條情感通道,便可實現溫馨和諧的交流。

1942年黃炎培任國民參政員時,為推動國共團結商談,從重慶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央所在地楊家嶺大會堂會客室接見了他。室內光線充足,四壁掛著幾幅畫。其中一幅畫有一把酒壺、幾隻杯子,上寫“茅台”,並有黃炎培題詞:“喧傳有客過茅台,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這幅畫是沈鈞儒次子叔羊在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為父親“畫以娛之”的。

在請黃興題詞時,他想起謠傳紅軍在茅台酒池裏洗腳,題為諷喻,沒想到竟會掛在中共領袖會客的客廳裏。因此他抬眼望去,倍感親切,知遇之情頓湧心底,敞開心扉與毛澤東進行了促膝長談,並造成了他人生曆程的重大轉折。在這裏,由中央大會堂會客室及其中的畫就構成了特定的交際情境,微妙地向對方傳遞出真誠、友好、理解的思想意義,為交際活動起了鋪墊作用,因而使交際大獲成功。

(3)讓絆腳石知趣走開

企業界有許多實際的例子顯示,妨礙或影響公司進步的,往往是當年創業時的夥伴、功臣。這些人以功臣自居,以老大自任,位高而不實心辦事,自滿而不求進步,他們的能力不但早已趕不上公司的發展,而且成為公司進步的絆腳石。經營者痛心疾首但不能卸下感情的包袱,既無壯士斷腿的勇氣,亦無其他治本的良策,此時該如何呢?

除了天生冷酷無情、寡恩刻薄的人之外,一般人多半無法心硬到將當年打江山、共患難的夥伴,說宰就宰,說殺說殺。盡管其禍害已至極點,可是為了情字,難免姑息養奸,得過且過,可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呀!

如果經營者學會旁敲側擊,不但可兼顧到感情的問題,也能使公司脫離困境,再創生機,兩全其美而不著痕跡的把困難解決,何樂不為呢?

旁敲側擊的方法很多,我們略舉數例,希望經營者碰到如上的困難時能有參考價值,或者由這些方法中自我啟發出更有建設性的方法。

①明升暗降,叫他毫無實權

表麵上晉升其職位,實際上是解除他的權力。行政機關將部長、院長改聘為資政、國策顧問,使其高待而無為,就是明升暗降的手法。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第一、不傷對方的麵子,第二、權力的移轉會溫和而順利。例如將總經理或副總經理納入董事會,提任高級顧問,任誰也無話可說。

②另給他分個辦公室

辦公室的分配位置,最能顯示出權力象征的意義,尤其是一間屬於個人專有的辦公室,不論位置、大小、裝飾等,都足以代表一個人在公司中的地位與權力。

舊有的辦公室可能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乃至十數年,權力的型態與意識早已根深蒂固,哪一個房間是屬於副總經理的?那一個房間是屬於業務經理的?大家都十分熟悉,而哪一個房間擁有多少權力?權力的中心何在?更是人人清楚。

假定現在你想剝奪占有某個辦公室的人的權力,又不想以調整職務為手段,那麼比較不落痕跡的方式,就是給他一個新的辦公室,而這新的辦公室應該遠離權力中心。

如此,在一種很自然而無形的情況下,這個人逐漸的失去他原有的影響力。等到他的影響力消失,你要處置他就不會過於棘手,也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或後遺症。

事實上,以換辦公室作為削奪權力的第一步驟,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最溫和而不傷尊嚴的做法。稍為激烈一點的,就是將他遷出私人辦公室,而與一般職員共處於大辦公室,美其名為“增進其與部屬之間的溝通”。失去了私人辦公室,他的一切護衛與武裝也就隨之解除。

有些公司則趁改組擴大的機會,幹脆把公司搬到一棟新建的大廈去,經營者所有的意誌企圖都可惜重新分配辦公室,來達到目的。

③掐斷電話,不叫開會,斷絕情報來源

有人說,一個公司中最有權力的人,可能是負責接電話的總機小姐,因為任何情報的傳達都要透過她,所以她擁有公司最多的情報。總機小姐如果對某人不順眼,而要使這個人失去權勢的話,可說輕而易舉,她隻要斷絕若幹情報來源,就可能使他陷入極大的困境。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裏,情報可說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誰有辦法掌握更多的情報,誰就是更有權力的人。因此,殺人不見血的方法之一,就是斷絕情報來源。

如何斷絕對方的情報來源呢?例如,重要的會議在他不在或出差的時候召開,使他失去參與決策的機會,或者開會通知根本不發給他,財務報告、業務報告不再給他過目。

④讓他出個長長的差

派他出國考察,一兩個月後,他回來時發現整個情勢已然改觀,他的工作已經分別由他人瓜代,他的權力已所剩無幾。此時,你再加以說明,因時機緊急或迫於無奈權宜處置等搪塞的理由,縱使他心裏明白,也徒呼奈何了!

這樣旁敲側擊地整下去,相信沒有誰會經得住敲打,或者心裏還不明白,他為了拿份穩妥的退休金,也隻好乖乖地退休了。對於無能之人,說實在話,已經是相當仁慈了。這對公對私都有好處,又沒有拉下臉來,傷了麵子,也不是一腳踢開,加上後半生衣食無憂,這種旁敲側擊有何不好呢!

謙虛術——謙虛但不讓人感到虛偽

謙虛作為一種處世態度,是每個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備態度。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喜歡謙虛的人,而反感和厭煩那些驕傲自大的人。謙虛的人懂得傾聽別人的意見,讓周圍的人輕鬆地接受和認同自己,不讓別人感到卑微和失落。

謙虛是一種廉價的人情投資,可以得到你平常所需而得不到的回報。隻有謙虛,才會不斷地有所上進,才會妥善地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才會使別人器重你,才能達到你所要的目的。漢代的學士張良就是因為具備了謙虛的美德,善於用謙字鋪路,所以得到了《太公兵法》,為日後發達鋪平了道路。謙虛的魅力是無窮的,在人際關係上作用巨大,相反,自高自大隻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三國時,一個叫禰衡的人,經孔融的推薦來到曹操麾下做事。曹操沒有給他大官做,他就當麵罵起了曹操。不久曹操大宴群臣,讓禰衡打鼓,故意羞辱他。禰衡把身上衣服都脫光了,一邊打鼓一邊罵曹操和他手下的將士們。曹操見他太高傲,就派他去向劉表招降,劉表見他太過招搖,就使了個借刀殺人之計,借黃祖之手把他殺掉了。

禰衡悲劇的產生,就是因為他太驕傲,不懂收斂,以為自己才華橫溢。其實在一個群體中,人與人之間並無多大差別,禰衡如果真的很聰明,就不會這麼囂張,以致身首異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喜歡謙虛的人。因為謙虛的人對自己有一種永不滿足的要求,能夠不斷地完善自身,又總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因此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親切謙和的關係,也更容易做到互相團結友愛。

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有著三大科學成就:光學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每當牛頓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提起過。

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向牛頓請教。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的問題,心裏欽佩不已。

1684年11月,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部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勸說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卻沒有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反複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1687年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急於表現自己。曾經有人問他:“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