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可以遇見一些人,總喜歡指出別人這兒做得不合適,那兒做得過分,似乎他什麼都在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個道理來。他們之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麵孔來,就是唯恐被人輕視,他們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這樣做的結果隻能使他們捉襟見肘,遭人厭惡。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他們總認為別人沒有辦好事情的能力,那麼別人也不會把他的能力放在眼裏。隻有謙虛的人才是人們所喜歡的人,在別人麵前謙虛,實際上也是對人家的一種尊重。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並不因自己是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
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就避開一隻隻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淳樸而謙遜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穀、非常謙虛的人。而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學會謙虛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認同術——認同讓你廣結人緣
每個人都會遇到人際關係的麻煩問題,你是否因為各種各樣的人際麻煩而苦惱萬分呢?對於人際經營,不必盲目悲觀。有沒有讓人愉快的相處方式呢?
人際交往裏最關鍵的一點是“認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行為,比如,交談中“身體還好嗎”,誇獎他人“你真棒”認同分為正向和負向兩種,剛才的問候,誇獎,讚美屬於正向認同,而批評,責罵,以至毆打,則屬於負向認同。
很多人都花大量的時間和力氣去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很多人相信,幫助對方改正錯誤是作為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認為指出朋友的錯誤完全是為朋友著想,在他們的眼中,似乎隻有這樣做才能體現出朋友之間的真誠。他們以為被糾正的朋友一定會感激他們,至少朋友會因此學到一些東西。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做法更是大錯特錯。
當你毫不遲疑地指出朋友的錯誤時,也許你正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不愧為一名諍友,或者你還滿懷期待,希望朋友感謝你的指正。可是, 你始終沒有得到你預想的良好結果。這個時候,如果你細心觀察朋友的臉,你就會發現他的表情是多麼不自然,上麵分明寫著:“盡管你是對的,但是我並不喜歡。”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討厭被負麵認同也就是被批評、指正,人們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被他人理解和尊重。被人傾聽和理解是人類內心中最大的渴望。學會傾聽的人是最受歡迎和尊重的,而那些有糾正別人習慣的人常常被怨恨和排擠。試想一下,當你被人指正錯誤的時候,你是否會對那個人說:“真感謝你告訴我是我錯了,而你是對的”?也許你和你的朋友都是心胸寬廣之人,並不在乎相互指出缺點,但是被人反對並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被人反對,尤其是被朋友反對,內心難免就會有些疙瘩,畢竟大家都不是聖人。
指出朋友的錯誤,幫助朋友改正缺點是做朋友的責任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應該了解朋友的心理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其實,與朋友相處更多的時候需要認同,唯有認同,才能讓朋友接受你。認同是人們生存必需的的營養,是人們心靈所需的維生素,讓人感到愉快的訣竅就是讓對方得到正向的認同。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過:“真正的評論家不是專找人家的短處,而是探尋耀眼的星星。”實際上,不僅真正的評論家如此,一個真正的交際高手更是如此。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欣賞你、認同你的人。當獲得他們的肯定時,你就會產生強烈的交往渴望,你希望能跟這些人交往、工作,因為你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持。很顯然,認同更容易產生心理共鳴。
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支持,就要學會讚同對方,再順勢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先真誠地表示對對方的認同,讓對方更易接受你所提出的想法。也許你的性格比較率直,總是愛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直接指出對方的不對之處。事實上,如果你毫不遲疑地直接否定朋友的意見,就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那樣的話,即使你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他們也很難當場接受。
當然,認同並不能盲目,認同還要看時間、地點、氣氛。如果對方正在罵人,你絕不可以表示認同地說“罵得好”,因為這樣會火上澆油,使他火更大。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冷靜,而你應該用委婉的方法讓他冷靜下來,先表示同情,告訴他“消消氣,別著急”。認同需要智慧,你應該找到對方的閃光點去認同。認同更需要膽識與氣量,要敢於接受異己的觀點和思維。
認同對朋友來說是一種鼓勵,對於自己來說則是一種動力。認同別人,給人支持,同時也是承認自己。認同是一種幸福,一位哲人說過:“幸福是別人給的,自己感受的。”能認同別人並被認同,那是一種傳遞的幸福、感恩的幸福。當你認同別人,別人自然就不好意思否定你,這是一種心理影響。而朋友之間的認同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需要。
當朋友找到你傾訴不滿的時候,你不要憤怒,更不要不以為然,你應該學會認同對方。人天生就有傾訴欲,心裏有東西就想釋放出來,說出來並不需要你幫忙解決什麼,甚至不需要你安慰,如果你有建議,他們還可能反駁回去——一他們不是沒主見找你拿主意,隻是想說出來而已。不要跟他們爭個高低或辯明是非,同意的時候點頭,反對的時候微笑著不語,對方就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更會把你當作好朋友。
如果你要別人接受你,那麼就認同別人吧。認同是一種溶劑,它可以快速溶解不滿、抱怨等。當你給出你的認同和欣賞,用同理心去關愛別人的敏感之心,你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欣賞以及關愛。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平靜和友愛,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指正,認可對方,給對方榮耀。當對方闡述某個觀點時,你應該讓他去說並讓他的立場成立,這樣對方的敵意就會減少,你們的關係也會更好。事實上,如果你認同對方,對方會比你想象中的更感激你。
首因術——讓彼此一見如故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要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包括各方麵的陌生人。如果你懂得如何去接近陌生人,那麼,雙方就很容易由陌生人變為朋友。否則,就可能失去與對方溝通的機會。
兩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要想在短時間內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說好第一句話非常重要。因此,如何與陌生人說好第一句話,就關係到能否打破初次交往的心理障礙。根據情境同一性原理,如果開場白很精彩,就能引起對方的共鳴,實現心與心的相撞、情與情的交融。這樣,雙方就會因此很快“打成一片”,就很容易接近了。
比如,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走進路邊的一家餐廳,準備用餐時,發現餐廳裏人很多,已沒有單獨的空餐桌,你隻好走到已有一位女客人的餐桌旁,這時你可以禮貌地問: “我能夠坐在這裏嗎?”如果對方點頭,就應該說:“謝謝,打擾了。”假如你想驅散在異鄉的孤獨感而想和人家聊聊天時,便不妨說:“小姐,我一看你點的菜,便知道你是一位來自天府之國的辣妹子,對嗎?”
這時,對方肯定會對你有“如此眼力”而感到高興,會欣然地點頭。假如對方性格活潑,肯定會說: “先生好眼力,請問先生是哪裏人呢?”就這樣一問一答,一來二去,兩人邊吃邊聊,說不定就成為好朋友了呢。
瞧瞧,這就是成功地運用情境同一性原理的益處。
當然,正因為在和陌生人交往中情境同一性原理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地運用好它,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小華是某公司的業務員,在多年走南闖北的經驗中,他就深深地領悟了說好第一句話,引起對方共鳴的重要性,下麵是他的成功經驗:
有一次,小華在旅館裏住宿,選了一間雙人房,等他進去時,裏麵已住了一位旅客。
為了排除寂寞,小華主動說:“哦,今晚好冷!像我這種在南方長大的人,盡管在這裏住了幾年,但對這種天氣還是難以適應。”小華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想,如果對方也是在南方長大的,就會引起共鳴,接著自己的話說出一些有關的事。如果對方是在本地長大的,他也會因為自己在寒暄中提到了自己的故鄉在南方,而對自己的一些情況發生興趣,有了要進一步了解的欲望,這樣可以把交往引向深入。而且這種把自我介紹與寒暄有機地結合,也不致令人覺得牽強、不自在。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放棄了戒備的心理,從而產生了“親切感”。
在初次與人見麵時,運用情境同一性原理,除了找到和對方的共鳴點,能夠迅速成功地交往外,運用同樣的原理,我們還可以找到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使對方和你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樣就能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礙,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對方感覺到你是可以信賴的人時,就會放鬆警惕,打消對你的懷疑。感I青的觸發點可以是共同的愛好、興趣,甚至是某人珍惜的某件物品等。運用這樣高明的談話技巧,對於偉大的政治家和著名的記者來說,並不陌生。
1937年,韋爾斯作為《密勒氏評論報》駐北平記者準備赴延安采訪。在一個深夜,她擺脫國民黨勢力和藍衣社特務的監視,化妝從窗戶跳出住地逃往延安。
到達延安的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一同來看她。
毛主席說:“歡迎你到延安來。”
韋爾斯說:“我知道你的故事。因為我丈夫斯諾寫了你的故事,是我給他打的字。”
毛主席聽了會心地笑起來。韋爾斯立即從筆記本中取出一張照片,對毛主席說:“我早就從這張照片上認識你了。這是斯諾給你照的。我跳窗戶出來時,隻帶了兩樣東西。一樣就是你的照片,一樣是一盒口紅。你知道,一盒口紅對美國年輕的婦女是多麼珍貴,幾乎什麼都能貢獻出來,而口紅是不能丟的。所以,你也就不會詫異了。”
詼諧的話語逗得主席哈哈大笑起來。
毛主席接過那張戴著紅軍八角帽的照片,眯著眼睛笑著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照片會這麼好看。”
從這裏開始,雙方感情上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談話格外融洽起來。
韋爾斯對毛主席說:“我在延安看到你,看到一位中國革命的領導人,就仿佛在美國的某個村落裏看到華盛頓一樣。”
毛主席點點頭笑道:“我知道華盛頓這個人。”
韋爾斯又說:“不過,我讀過斯諾給你寫的傳記,仿佛更像林肯的傳記一樣,而不像華盛頓。”
毛主席說:“我知道林肯,也喜歡林肯這個人。他頒布了旬醉放黑人奴隸宣言》,勝利地進行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有、民治、民享這個口號就是他提出來的。”
韋爾斯笑道:“而你是要解放全中國人民的。”
這次清晨的會見是韋爾斯在延安漫長的采訪序曲。由於韋爾斯一開始就點到了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因而雙方感情的距離很快便縮短了。韋爾斯的第一句話的目的是告訴毛主席:她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但卻不是陌生的,因為她曾為斯諾給毛主席寫的傳記打過字。這樣的交談就拉近了兩人的距離。接下來韋爾斯拿出一張照片給毛主席看,並說她把這張照片當作最珍貴的東西。話說得很風趣,使雙方感情進一步融洽。第三步韋爾斯三言兩語道出了她對毛主席的評價,拿毛主席同美國的華盛頓、林肯做了對比。這樣一方麵說明她本人已經對毛主席的革命活動有所研究,讓訪問對象清楚地感覺到她對對方活動抱有極大興趣,從而證實雙方在同一觸點上的雙向共鳴。另一方麵引起毛主席對她本人的信任與重視,說明她並不是一個走馬觀花、出於好奇看看熱鬧的年輕外國女子。韋爾斯明白,隻有在訪問對象重視記者的來訪並信任其誠意與能力的情況下,訪問對象才能同記者進行深入的交談。她要造成一個與毛主席一見如故的印象,而她確實成功了。
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還必須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對方近期內最關心的問題,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對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舉家不歡,你就應勸慰、開導對方,說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舉些自學成才的實例。如果對方子女決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學、高考的經驗,則可現身說法,談談高考複習需注意的地方,還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書。在這種場合,切忌大談榜上有名的光榮。即使你的子女考入名牌大學,也不宜宣揚,不能津津樂道,喜形於色,以免對方感到臉上無光。
說好你的第一句話,能夠贏得陌生人的好感,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甚至讓對方對你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說好你的第一句話,就相當於為雙方進一步的交往和交流開了個好頭。
細節術——用細節來打動對方
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真正想成就大事的人,對小節都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從來不小看細節的作用,而是認真把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好,從細節中反映出自己的處事風格,用細節來打動別人。
台灣首富王永慶剛開始創業時,是一個窮漢。他揣著全部的家當——200元錢,從鄉下來到嘉義,在米市最偏鋅的一角開了一家小小的米行。由於資金少,店鋪位裏偏,生意一度低迷。
當時台灣市場上的米加工都很粗糙,“米中有不少沙子。由於店中生意冷清,王永慶就和家人拆開米袋,把米中的沙子選出來。到店中買米的顧客發跪王永慶如此為顧客著想,自然成了米店的常客。
一個選沙子的細節,在顧客心中豎起了一個無形的品牌,讓王永慶擁有了第一批穩定的顧客。
那時其他所有米行都還沒有送貨上門的業務,而王永慶一遇到年老體弱的顧客,就主動幫他們把米送回家。每次送米上門,王永慶都會問問顧客家裏有多少人,幾個大人,幾個小孩,平時的飯量如何,還細心地把這些情況記在一個小本子上,算好顧客可能沒米了,就及時送米上門。就這樣,局麵徹底打開了,要求送貨上門的顧客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