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闕輔②三秦③,風煙望五津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⑤人。

海內⑥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⑦。

無為⑧在歧路⑨,兒女共沾巾⑩。

【作者簡介】

王勃(約650~約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人,是隋末大儒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博學多才。十五歲舉幽素科,曾任過幾處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後赴交趾省親,渡海墜水,受驚而死。善寫詩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時稱“四傑”。其詩清新流暢,質樸自然,有《王子安集》。

【注釋】

①少府:官名,縣尉的別稱。之:到,往。蜀州:現在四川崇州。

②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輔:護衛,護持。

③三秦:泛指秦嶺以北、函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項羽滅秦後,把戰國時期的秦國故地分為三部分,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因此稱為“三秦”。

④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⑤宦遊:出外做官。

⑥海內:全國各地。

⑦比鄰:近鄰。

⑧無為:無須,不必,不要效仿。

⑨歧路:岔路,指分手處。

⑩沾巾:揮淚告別。

【譯詩】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遙望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與你握手作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隻要是有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隔在天涯海角,也都像在一起。因此,請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的時候寫的。這位姓杜的少府朋友將要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闕”,是皇宮前麵的望樓。“城闕”,指唐的京城長安。“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所以後世稱它為“三秦”。“輔”,輔佐,這裏可以理解為護衛。“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曆曆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裏,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裏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裏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係。詩的開頭不說離別,隻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這個“望”字用得實在是好,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衛下的長安,遙望千裏之外的蜀地,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舉目千裏,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望”字不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應該指出,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裏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那麼為什麼這樣寫呢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於幾席,覽千春於瞬息。後來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李白一下子能從河源直看到東海,運用的就是這種手法。詩歌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隻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自是絕對不同。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承接上文,點明離別之意和兩人的身份友情:“宦遊人”指離家出遊、以求仕宦的大家子弟;彼此相同的身份和處境,心照不宣的離愁別緒,都在“同是”二字中得以體現,加深了離別意,含有同聲一哭的意味。作者說:我和你今天在這裏離別,同樣是遊宦人的情意。離開家鄉,到遠地去求學,稱為“遊士”、或“遊學”。去做官,稱為“遊宦”,也稱“宦遊”。強調遊,就用“宦遊”;強調宦,就用“遊宦”。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啊!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真有無限淒惻之意緒。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遠走天涯,舉目無親,更覺惆悵,作者在這裏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裏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雲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