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浣溪沙

(遊蘄水①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②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③,休將白發唱黃雞④。

【注釋】

①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

②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③門前流水尚能西:實寫。但“門前”,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④休將白發唱黃雞: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係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這裏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歎衰老。

【意譯】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鬆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不必煩惱歎白發,多愁唱黃雞

【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遠謫黃州、抱病遊清泉寺時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的議論。

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詞人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誌千裏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鬆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衝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詞人選取幾種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下片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人生無再少”以反問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淒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①小池塘。翻空②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③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涼。

【注釋】

①亂蟬:形容蟬聲嘈雜。衰草:枯萎的野草。

②翻空:在空中翻飛。

③蕖:荷花的別名。

④殷勤:形容雨能體貼人意,下得及時。

⑤浮生:古時認為人生世事虛浮無定,故稱。

【意譯】

茂林的盡頭露出秀麗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圍牆,蟬聲嘈雜衰草長滿小小的池塘,翻騰翱翔在空中的鷗鳥時隱時見,映照在水麵的粉紅荷花散發著微微的清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著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三更的時候,殷殷勤勤地下過一陣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涼。

【賞析】

這首詞是蘇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詞人雨後遊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詞人運用擬人、擬物手法,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對荷花的描寫頗為細膩,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下片寫太陽西下時詞人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詞人乘興遊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詞人遊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黃庭堅

【作者簡介】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中國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三年(1066)進士。曆任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工詩文,早年跟蘇軾學習,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擅長詩歌,為江西詩派之宗,為江西詩派開山,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穀琴趣外篇》、龍榆生整理的《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①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③無人能解④,因風飛過薔薇⑤。

【注釋】

①寂寞:清靜。

②蹤跡:行蹤。

③百囀:黃鸝的鳴叫聲,

④無人能解:沒有人能理解。

⑤薔薇:一種花。

【意譯】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請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麼人會知道呢,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宛轉,但無人能夠理解,隻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賞析】

這首詞是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詞的上片用設問,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詞人對成為人後的春有什麼希望呢原來是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裏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裏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隻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詞人用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來惜春、戀春。

詞人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詞人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水調歌頭

瑤草①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祇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③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歸。

【注釋】

①瑤草:仙草。

②武陵溪:桃花源。

③謫仙:李白。

【意譯】

瑤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愛,春天進入武陵溪。溪上有無數桃花,枝上黃鸝開心唱歌。我想穿過桃花尋路,直接到達白雲深處,看天空浩氣展現霓虹。隻恐怕花深有紅露沾濕我的衣服。

坐在玉石上,倚靠玉枕,輕拂金徽。問謫仙李白在何處無人陪我喝酒,我為靈芝仙草,不肯對朱顏卑躬屈膝。大聲呼喊為什麼喝醉下山去,明月也跟我一同歸去。

【賞析】

這首詞是春行記遊之作,大約寫於詞人被貶謫時期。

全詞情景交融,反映了詞人出世、入世交相衝撞的人生觀和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絕塵、遊於物外的審美理想。

詞的開頭一句,詞人采用比興手法,熱情讚美瑤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裏,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裏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麵對這樣的桃花源,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雲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裏,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下片繼續寫詞人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表麵上李白無法來到這裏,現在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今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結尾為詞人自語,其實就是對自己說,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