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理學關於智力本質的研究(2 / 3)

將智力與信息加工速度相結合的認知研究,由於將內部活動與外顯的行為反應結合在一起,為探索內部智力活動找到一條客觀化的研究之路,因此對智力的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較為深入的研究中,詹森(Jenson)、韋斯勒(Wissler.C)等人發現,智力活動的簡單反應時與通過其他智力量表測得的智力操作水平之間相關程度很低,在20世紀80年代,詹森研究了兩個樣本之間的相關,分別隻達到——0.25與0.10左右(負相關表示反應時較長,則智力水平較低)。

針對上述結果,有些研究者提出,智力操作水平可能與複雜反應時(或者選擇反應時)有更大的相關。斯騰伯格等研究者通過向被試呈現多個刺激,並要求被試對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盡可能正確的外部反應,結果發現其智力操作水平與選擇反應時的相關約達——0.28到——0.55,平均相關為——0.44。詹森等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隨著任務複雜程度的增加,選擇反應時與智力操作水平(如IQ)的相關也增加,當選項數達到一定值時(通常是n≥8),相關水平和選項的對數值即log2 n之間呈線性相關。

在探討反應時與智力操作水平之間的相關研究中,還有些研究者專門對某些特殊類型的智力操作活動與反應時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其中較有影響的有:

(1)詞彙存取速度與言語智力的關係。

(2)推理過程中操作過程與執行過程的速度與智力水平之間的關係。

享特(Hunt.E)等人認為,個體在言語智力上的差異可以通過其在長時記憶中詞彙提取速度上的差異來說明。他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種設想。在實驗中:①主試向被試呈現字母對——比如AA、A a或AB,這些字母對在讀音或字形兩個維度上發生變化,有些相同,有些則不同,如“A A”字母對無論字形與讀音都相同;“A B”字母對無論字形還是讀音都不相同;“A a”字母對在字形上不同,但讀音相同。②被試則盡快在兩種條件下指出字母是否匹配,其一種條件,指出字母在字形上是否匹配;其二種條件,指出字母在讀音上是否匹配。③測量結果的統計。以每個被試的平均讀音匹配時間減去字形匹配時間,將此作為個體純淨的詞彙存取時間指標。結果表明這種指標與言語IQ測驗相關達到——0.3。因此,我們可以說智力操作水平與詞彙存取間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相關,能夠快捷提取詞彙表達與描述的反應者,其智力水平相對於那些低水平者而言要高。

對推理過程的速度的研究分兩個方麵,其一是揭示個體從接觸問題到對之進行問題解決所采取的操作加工過程。對此,斯騰伯格與加登納以類比推理為例,將類比的操作加工過程分解為:推斷——匹配——運用三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個體首先將類比的對象的基本方麵進行比較,然後在較高的抽象水平上發現兩者之間的本質相似之處,進行相匹配(Mapping)最後將這種抽象的結果運用到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其二是對推理過程的研究,關注的是個體如何收集信息,作出決定的過程。這類研究集中在①個體是如何表征信息的?②個體如何選擇哪些策略解決不同種類的問題?③個體如何整合這些分散的策略?④個體如何對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監控、評價等。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智力的認知研究已經不單純是強調速度了,而深入到認知過程的加工層次與加工策略、加工的精確性方麵的研究,也就是對智力水平的高低不僅要強調快捷,更需要準確。智力的認知研究向認知的策略與內容的研究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兩個較有代表性的智力的理論模型:PASS理論與“三重”智力結構理論。

2.P ASS智力模型

戴斯等人(J.P.Das&J.A.Nagilieri)在前蘇聯學者魯利亞對大腦三級功能區學說的基礎上,把信息加工與認知研究的新方法融合起來,對智力的內部加工過程進行了大膽的實驗與理論研究,於1990年提出了人類智能活動的三級認知功能係統的模型,即計劃——注意——同時——繼時加工模型(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簡稱PASS)。PASS模型強調,智力包括三個認知功能係統:

(1)注意與喚醒係統。該係統是個體認知加工的基本前提,是個體吸收信息的準備係統。從功能上看該係統並不影響加工水平的高低,但是卻對整個認知加工活動起激活與喚醒作用;從解剖上看,該係統與大腦網狀結構密切相關,與魯利亞提出的大腦皮層一級功能區基本一致。

(2)同時性與繼時性編碼係統。大腦的認知係統對外界信息的接受、編碼和貯存的功能主要由編碼加工係統來承擔。然而從加工的方式與類型看,認識的加工係統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其一是繼時性加工,信息依據一定的順序依次進入認知加工係統,也就是說在同一時間,認識係統僅對某種信息進行處理,一般而言,這種加工方式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形式,在針對新異刺激時尤其明顯;其二是同時性加工,認知係統在同一時間對兩種以上的信息同時性或並行性的加工處理。認知係統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對外界信息的加工操作,為進一步的計劃與決策提供依據。

(3)計劃與決策係統。計劃與決策係統與魯利亞提出的大腦皮層第三級功能區的機能相一致,負責對認識過程進行計劃與決策。具體說來,該係統在認知活動中確定認知的目標,製定和選擇認知的策略,對認知過程進行監控與調節。通過該係統的工作,個體對外界信息作出恰當的反應,這種反應正是我們日常通稱的外部智力行為。

對上述三個係統的相互作用,PASS理論強調,總體上三個係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一致的,但在局部各個係統又各自承擔一定不同的作用。

3.斯騰伯格的三重智力理論

斯騰伯格認為智力是極為複雜的概念,單單從外部結果或內部過程某一個方麵進行分析是不夠的,由此他提出了從主體的內部世界,現實的客觀外部世界,以及聯係內、外世界的經驗世界三個維度來分析智力的三重智力理論。

(1)智力的情境亞理論。智力的情境亞理論主要闡明智力行為與特定的文化情境的關係,斯騰伯格認為,在情境亞理論中,所謂“智力就是主體有目的適應、選擇和塑造現實世界的心理活動”。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智力水平高的人實際上就是那些能有效適應環境,並改造環境而取得成功的人,因此,有效的智力行為必然具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①對環境的適應。智力行為必須是能適應環境的客觀行為,不可能是虛幻的概念,也不可能是那種在與環境的競爭中處於劣勢的行為。

②對環境的選擇。當一個人不可能或不願意適應環境時,有效的智力行為可以導致個人嚐試選擇他能夠達到的另一和諧環境。如學生與班主任發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他可以選擇轉換班級甚至轉換學校來尋求新的情境。

③對環境的塑造。當一個人無法通過選擇或不願意通過選擇改變其環境而達到有效的適應時,他還可以通過塑造與改變環境中的某些因素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能有效適應的環境。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讓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偏見,進而自我改變,最後與學生友好相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事實上有效的智力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包括了那些通過積極努力而促成個體與有效環境的適應程度,而非僅僅是單純對環境的順應。

因此,從情境亞理論出發,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智力行為往往表現出這樣的共同性:

首先,智力行為具有絕對性與相對性。智力行為的絕對性是指就特定文化環境而言,智力行為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是在競爭過程中能取得優勝地位的;其相對性則是強調智力行為與環境的相互聯係,我們不能離開具體的環境談論所謂絕對的智力水平,其實並不存在普遍一致的智力行為。

其次,智力行為具有實用性與思辯性。智力行為的實用性表現為智力行為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引發的,同時智力活動的結果是個體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因此,能否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好的環境,實現自己的意圖是個體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外在指標;但另一方麵,智力行為又表現出某種思辯的性質,它並不追求單純的金錢地位,而是在理論或無形的精神與道德領域內取得深入的進展。

再次,智力行為具有繼承性與創造性。在特定環境中的智力行為通常表現為對環境的維護,要求個體盡可能在環境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取得較高的成績;同時,智力行為又強調對環境的改造,當個體所處的環境不恰當或者其所在係統麵臨改組發展的機會時,創造新的環境,構建新的係統的能力將是智力行為的顯著標誌。

(2)智力的經驗亞理論。當某種潛在的行為變成具體的外在行為時,這種行為能否視之為智力行為呢?斯騰伯格認為要將該行為處理的情境或任務與個體的已有知識經驗相聯係才能確定。對此,智力的經驗亞理論作出了較詳實的說明。該理論認為,個體智力本質上包括兩種能力:其一是對新任務與新情境進行處理的能力;其二是對熟悉情境提供的信息進行自動化加工的能力。

對新任務與新情境的處理能力事實上包括個體對新任務、新情境的認識以及這種認識與個體已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兩個方麵。對於前者,斯騰伯格認為,對新任務、新情境的認識,是個體從習慣概念係統向新的概念係統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至少包括五個相互聯係的環節:首先,在概念係統中對預期變化進行識別。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必須認識到當前麵臨的任務是與已有的經驗相區別的新任務,需要提供新線索才能有效地處理。其次,提取與構建新的概念係統。個體必須從習慣的概念係統中轉向新係統,用新的方法對任務進行加工操作。再次,在新的概念係統中尋找與新任務相聯係的概念。通過這種匹配,個體能從新構建的係統中尋找到解決新任務的相關概念,從而確定一係列操作行為。第四,是個體在新的係統中對新任務進行加工分析,利用新的係統進行信息處理操作。最後的環節是個體對新係統運行過程進行調節與監控,對加工過程中出現的變化進行處理,表現出個體在新舊係統之間自由的轉化與跳躍。

對信息的自動化加工能力,是個體對那些經常接觸,相對於其經驗而言是比較習慣而非新穎信息的處理能力。通常高智力的人其信息自動化加工程度也很高,因為個體在自動化加工狀態下,並不需太多的注意或心理能量的消耗,其有效的心理資源可以分配到其它新穎信息的處理過程上,從而能夠對更多的信息做出反應。

對新任務的處理與對熟悉信息的自動化加工,從經驗亞理論的層次上看,可以將經驗視為一個連續體,當個體對信息進行加工操作時,已有經驗對當前活動的影響就從無經驗,(表現為對新異任務的處理)到有充分經驗,乃至於已熟能生巧,不需要注意參與的自動化加工發展變化。因此,隻有當個體處在空白無經驗或十分有經驗時,我們才能比較個體的智力水平,因為隻有在兩種狀態下,智力活動才不受無關因素影響,而真正表現出信息處理能力。

(3)成分亞理論。成分亞理論是三元智力理論中發展較為完善的智力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分析智力操作的內在心理機製。該理論認為,成分是一種基本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對物體或符號的內部表征進行操作的基本過程。例如成分可以將感覺輸入轉換成概念表征,也可以將一個概念表征轉換成另一種表征。成分通常具有三個特征:①持續性。任何一種成分其功能的實現都必須耗費一定的時間,盡管我們並不能清晰意識到成分操作的具體過程。②難度。成分是一種信息加工單位,每種成分的運行其難度是不同的,有的極易操作,有的卻難以運用,對於易操作的成分其應用範圍也較廣,對難以運用的成分,其被運用的機會也較少。③執行概率。某些成分操作的效果通常比另一些更為明顯,因此不同成分之間其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取得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成分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麵,表現為執行概率很高,而有些則適用麵小,執行概率較低。

成分包括哪些?斯騰伯格認為根據成分的功能,認為成分可以分為三種: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識獲得成分。

元成分是指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用於計劃、控製和決策的高級信息加工,具體說元成分包括七種類型:

第一,確定問題。對智力活動而言,能否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往往是前提條件,尤其當個體麵臨新異情境時,這種認知過程的作用更為明顯。

第二,選擇低層次的成分。當麵臨問題情境時,個體必須選擇一係列的認知操作成分來保證問題的解決。從本質上說,這些低層次的成分就是一係列的認知策略,個體能不能選擇恰當的策略對問題解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選擇信息的一種或多種表征。問題(信息)的表征就問題解決而言,無疑極為重要,能否將問題表征為一係列個體所熟悉的形式,這是個體元成分的重要表現。

第四,選擇結合較低的成分的策略。在問題解決時,一方麵個體必須列出一係列的成分;另一方麵個體必須將這些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並確定哪些成分應如何執行。

第五,決定注意資源的分配。在信息加工中,個體投入的注意資源的多少往往影響加工的效果,因此高智力的人往往將有限的注意分配到最需要的加工操作過程中,對有些加工過程則較少,甚至讓其進行自動化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