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圖書館學的形成及其發展(2)(1 / 3)

這一時期,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圍繞以下一些問題展開的:文獻和文獻的生產、文獻信息、圖書館產生、圖書館學的性質與研究對象、圖書館的性質及圖書館工作規律、圖書情報一體化、圖書館網絡及圖書館現代的初步研究等等,並逐步向信息資源、信息產業與信息服務領域拓展。應該說,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更加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多方麵的成就,研究隊伍也空前的壯大。但是,要真正圓滿地回答這些問題並非易事,除了圖書館網絡與現代化問題尚能取得比較一致的看法以外,其他問題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一時期,也有部分學者力求突破就圖書館論圖書館,試將圖書館放到更大範圍,更大係統中去觀察,揭示其本質屬性,分析其社會職能。

第五個時期(1993年至今),進入網絡時期。

網絡化是20世紀末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於它對當代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如此巨大、深刻和全麵,被人們視為連接兩個世紀的主要紐帶和預測世紀人類生活的主要依據,還有人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強軟公司總裁科茲曼(Cozemann,M)曾預言:“19世紀是鐵路的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係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帶網絡的時代。”所謂“寬帶網絡”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最初見於1991年9月1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的一項法案中,參議員戈爾(Gore,A)是該法案起草人。1992年,克林頓(Clinton,B)和戈爾競選總統時,建立全國性信息網絡是他們做出的最傑出的許諾之一。1993年新年伊始,新上任的克林頓隨即指示白宮建立了“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專門負責研究製訂有關計劃。1993年9月15日,戈爾正式宣布,美國將開始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計劃。該計劃宣布後,引起了美國郵電和傳播等相關行業的極大興趣和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都相繼製訂和公布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標誌著人類世界進入了網絡化時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圖書館、圖書館事業也毫不例外,為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圖書館網絡化始於圖書館的自動化。早期圖書館自動化始於20世紀60年代,僅僅局限於個別國家少數館,其進程並不順利,成本太高,缺乏軟件開發和係統方麵的標準,直到196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LC)的MARC計劃宣告成功後才得以改觀。也就是說,MARC計劃是圖書館自動化進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到20世紀80年代,MARC變成了以多媒體形式的所有羅馬字母語言的資料,成為世界範圍內的計算機化書目格式的標準,圖書館開始聯合起來利用MARC格式建立數據庫,實現多館共享,從而發展了可以兼容的圖書館自動化係統,美國的OCLC(Onlinc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聯機圖書館中心)最初就是提供自動化目錄係統為主要業務的圖書館公司。到20世紀90年代,OCLC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網絡,它還聯入了Internet網,成為Internet網中最主要的信息資源供應者之一。所有這些,都為圖書館進入網絡時期作了充分的準備,也為網絡時期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一時期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除了對傳統的一些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以外,主要是對網絡環境下的知識信息的資源建設、知識信息的組織開發、知識信息管理、數字圖書館、電子文獻、智能檢索、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圖書館應用技術開發等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及其取得的成果,使得圖書館學在新形勢下具有旺盛的生機和活力。研究領域不斷進行戰略性的拓展,研究內容和研究深度進一步發生質的飛躍,說明圖書館學與時俱進,與信息時代的曆史進步和知識經濟的深化具有緊密的、內在的和直接的必然聯係。

由於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圖書館學界也掀起了對技術的研究熱潮。圖書館學在初期主要是偏重於操作技術研究,20世紀30年代,經過以巴特勒和阮岡納讚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努力,使圖書館學增添了一些理性色彩;但到20世紀50年代,巴特勒又自我否定了,並得到圖書館學家謝拉的讚同。因此,我國圖書館學者一般認為,美國偏重於技術研究,前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偏重於理論。據統計,美國1959—1964年有圖書館學研究項目902個,屬於理性研究的隻占5%;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圖書館應用研究占90%,理性研究隻占43%;1990—1993年,美國產生的圖書館學博士論文256篇,實際工作研究144篇,理論研究僅6篇。1993年以後,這種狀況並未改變。而前蘇聯圖書館學者們並不同意中國學者的看法,他們把圖書館學定義為功能科學,即服務科學。盡管他們重視圖書館職能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對教育職能的研究,但主體是如何開展服務,即應用技術研究。實際上,真正偏重理論研究的是我國圖書館學者。在20世紀60—80年代,我國圖書館學者的理論著述都遙遙領先,名列前茅。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種情況才發生了一些變化,據有關學者對我國出版的12種有關期刊統計,研究信息技術的論文遙居首位。其實,重技術研究是圖書館學迎接信息時代挑戰的本能反映,也是圖書館學與生俱來的基本特征,不必加以褒貶。圖書館學的發展必須有雙重動力,即理論研究者的思辨性研究和實踐工作者的實踐活動,實踐工作永遠是圖書館學發展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