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說”。這是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的時代產物,是一種技術決定論的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蘭開斯特(Lancaster,FW)、利克利德(Licklider,JCR)、湯普森(Thompson,J)等人。美國圖書館學家利克利德是個先驅者,在1965年就出版經典之作《未來的圖書館》。他認為,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圖書已不再是適宜的信息貯藏物,這樣,當人們最終拒絕接受圖書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傳輸機製時,他們也就會拒絕接受圖書館。他特別強調信息查詢者與信息本身的動態交互,甚至設想出一種可以形成“新圖書館網絡”的預知係統(precognitive system):用戶可以通過一種“共生者”(Symbiont)的機器存取,其鍵盤和顯示部分要能讓用戶看到文獻、圖像、書目、引文,並有查詢和其他功能。蘭開斯特是美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和情報學家,從1970年以來一直執教於伊利諾伊大學情報學院,是“新技術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在一係列論著中闡述了自己對圖書館的認識,在《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一書中指出,“實際情況是,通過電子存取的能力,圖書館正在‘被解散’。
根據對未來的預測,這個過程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繼續下去……除了收藏舊印刷記錄的檔案和提供娛樂消遣方麵的閱讀材料的機構之外,現在這種類型的圖書館將會消失”。在《走向無紙信息係統》一書中說,未來圖書館也就是電子信息係統。英國圖書館學家湯普森在出版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圖書館的未來》一書中說,電子出版物將取代印刷型圖書成為新時代的主要形式,“圖書館的結局可能是采取博物館的形式並告別印刷時代”,但“圖書館員和圖書館的真正任務——信息的選擇、存貯、組織和傳播——仍然和曆來的任務一樣,改變的隻是圖書館的形態、結構和圖書館員處理信息的技術方法”。但是,後來的美國另兩位圖書館學家克勞福特(Crawford,W)和戈曼(Gorman,M)不完全同意蘭開斯特的觀點,他們認為,印刷品將長期與其他媒體共存互補,圖書館固然在尋求也應該尋求走出“圍牆”的途徑,但圖書館將繼續是一個包括印刷文本在內的多媒體中心。“新技術說”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圖書館”概念和技術的發展而顯現出盛行之勢,有少數教學單位計算機課程已超出了圖書館學專業課程,這也是人們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認識的一種間接表現。不過,近兩年來看,人們的思想認識要冷靜得多。
“資源說”。“資源說”的出現與信息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縮寫為IRM)理論密切相關。信息資源管理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主要產生於政府文書管理和工商的企業信息管理部門,實質是將信息視為一種戰略資源並加以管理、開發和利用,借以提高一個觀念轉變問題。其核心是個整合過程,它從組織整體的角度審視信息資源,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對所有信息資源實行集成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複和提高效率——這裏主要涉及一個行動的問題。信息資源管理於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英國並演變為“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理論,同時,英國專業圖書館協會也改名為“信息管理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Introduction Management)。這些都給“資源說”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資源說”的正式亮相是在美國圖書館學家切尼克(Chernik,BE)1982年出版的《圖書館服務導論》一書中。他說:“許多人可能將圖書館定義為一個簡單的藏有許多書的建築物,其他人則可能進一步對這些藏書做些解釋——有些人為娛樂而讀書,有些人為學習而讀書——其中一些人可能還知道藏書是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然而,可能隻有很少的人會想到圖書館是‘為利用而組織起來的信息集合’,這正是最恰當的圖書館定義。”還說,圖書館資源——為利用而組織起來的信息集合。但是切尼克的“資源說”還未能自覺地真正地從資源的意義上來審視圖書館,並以此為基點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係,其真正意義,他已突破了“交流說”和“新技術說”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