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出版的這套《藝術審美教育書係》是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承擔的教育部重大項目“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最終成果。從2000年開始,教育部為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決定在全國高校重點建設100多所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被確定為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從2001年年初開始啟動。從研究基地啟動迄今,通過招標等途徑基地一共確定了五個教育部重大項目,有關美育研究的就有兩項。繼2001年年初確定的“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之後,2002年又確定了“美育當代性問題研究”。“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這一項目在課題組有關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年的艱辛勞動,產生了這一由五個分冊組成的係列叢書,包括基本理論、中外美育、美育實踐等多個方麵。
美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從先秦時期就有“詩教”、“樂教”的優良傳統。但現代美育則是20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就是王國維、蔡元培和魯迅所介紹的以席勒《美育書簡》為代表的、旨在溝通感性與理性的“情感教育”。但我國對美育的真正重視則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1998年3月我國正式將美育納入教育方針、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提到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標誌著我國美育事業進入新的曆史發展階段。但同這一大好形勢相比,美育學科建設卻顯得相對較為落後,美育的科研尤其薄弱。如果不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將無法擔當起在新時期培養審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的重任。為此,必須提高對審美教育當代意義的認識。
我國新時期開始的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無疑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惟一之路。但現代化在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繁榮富強、文明發達的同時,也帶來了市場拜物盛行、工具理性膨脹、自然生態惡化與精神疾患蔓延等嚴重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的生存狀態的美化與非美化的二律背反。要解決這種二律背反,當然主要依靠國家行政、法律和道德的手段,借以克服社會的陰暗麵,達到社會正義、平等。此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借助美育的手段培養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樹立審美的世界觀,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社會、他人和自身,做到詩意地棲居。中國現代美育研究的深化發展,還必須充分重視吸收國際美育研究的新成果。美育的概念是席勒於1793年在《美育書簡》一書中提出的,迄今已200多年。這200多年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的100多年,西方的哲學—美學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命哲學、現象學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闡釋學哲學等真是異彩紛呈,都對美育理論產生重要影響。由於西方當代哲學—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態的關注,追求通過對現實的超越走向澄明之境,實現人的詩意地棲居。從這個角度說當代西方關注現實人生的美學也就是廣義的美育。這就是當代西方美學和美育合一的趨勢。同時,由於當代西方教育領域出現超越“唯智主義”傾向,強調“通識教育”,於是出現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戈爾曼的“情商”理論等。這就是一種美育實踐化的趨勢。自然科學在20世紀取得了空前的發展,20世紀作為“腦的世紀”在腦科學方麵取得重要進展,使得與美育有關的神經心理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對美育的腦科學機理的探討。這就是當代美育的科學化趨勢。總之,西方當代在美育研究中出現的以上三種趨勢都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