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當代美育基本觀念的確立與發展(2)(1 / 3)

審美教育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相隨的,無論是在先秦時代的中國,還是在古希臘時代的西方的教育中,都早已有了審美教育。並且,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一、我國審美教育觀念的演變

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像西方那樣明確地提出美學及其概念與範疇,但對審美觀念及審美教育卻是十分推崇的,如儒學強調“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當時的學校教育內容中就有“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樂就是其中之一,可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視音樂的美育作用。

《樂記》是孔子以來儒家音樂美學方麵的係統總結,它圍繞“禮辨異,樂和同”的命題,反複論述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音樂的本質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題。《樂記》論述了“禮”與“樂”的辯證關係,認為“禮”可以劃分社會的等級———“天地之序”,而“樂”則可以調和等級之間的矛盾,以達到使整個社會保持和諧———“天地之和”的目的。《樂記》認為,“禮者為異”,就是將貴賤等級嚴格區分開來,防止相互爭奪;“樂者為同”,是指不同的等級之間,要維持一定的聯係,要保持一種和諧的秩序,以防止相互怨恨,這二者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維護社會的安定統治服務。在具體的實施中,二者不能偏廢,否則“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如果“樂”過度了,社會等級之間的界限可能就模糊;反之,“禮”強調得過分了,社會不同等級之間的矛盾對立就可能太尖銳,同樣危及社會穩定。可見,無論是“樂勝”還是“禮勝”,實際上均危害社會的統治,隻有禮樂相濟才是理想的統治。“禮樂相濟”,不僅指禮與樂在發揮社會效用方麵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補充的,而且它們在內容方麵也是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的,《樂記》主張“先王”作“樂”,這就必然會體現當時封建製度的“禮”,“樂者,通倫理者也”。當然,《樂記》也指出了“樂”在發揮社會功能時的特殊性,是有別於禮、刑、政的,它“可以善民,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鍾鼓道誌”、“琴瑟樂心”,說明“樂”同時具備兩種作用:一是倡導思想意誌,一是娛樂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能夠實現“美善相樂”的目的,由此可見,古人已充分認識到美育既包含了德育成分,又能使人獲得藝術享受。

曆代儒者也重視美育,如王守仁曾主張以詩歌引導兒童教育,說“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誌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許多有識之士為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紛紛學習西方,美育理論也由此較多地引入我國,如一些教育家、學者就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並在國內大力倡導。王國維於1906年發表了《論教育之宗旨》一文,提出了“心育論”觀點,將德、智、體、美四育並舉,提高了審美教育的地位。蔡元培更是為審美教育呐喊了二三十年,而且身體力行從事美育實踐,為創立中國近代的美育體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蔡元培一方麵在理論上大力倡導美育,一方麵在實踐上積極探索,他著書立說,闡述美育的理論,大聲疾呼,敦請文化教育界對美育的重視和社會承認,他熱情洋溢、滿懷希望地為我國的美育發展遠景繪製藍圖。早在1912年,作為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就將美育列為中華民國教育方針中的五育之一(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德育主義、世界觀和美育);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更是極力倡導,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論點,在多篇論著中宣傳美育,如在《美育實施方法》(1922年)中具體論述了美育的實施,在《美育與人生》、《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1930年)中對美育進行了理論闡發和經驗總結,並且多次告誡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要注意美育和科學教育的辯證關係。他認為科學教育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美感教育則可以激勵感情,提高改造世界的創造精神,這是文化運動中不可分割與忽視的兩個方麵,“文化不是簡單,是複雜的;運動不是空談,是要實行的。要透徹複雜的真相,應研究科學。要鼓勵實行的行會,應利用美術”。“美術”一詞的含義按照蔡元培的說法,“美術有狹義的和廣義的。狹義的專指造像、建築(雕刻)圖科學的教育,在中國可算有萌芽了。美術的教育,除了小學校中機械性的圖畫以外,簡截可以說沒有”。針對這種狀況,他呼籲文化教育界給予美育應有的地位,要辯證地認識美育與智育的關係,他在《美術與科學的關係》中說:“常常看見專治科學,不兼涉美術的人,難免有蕭索無聊的狀態。無聊不過,於生存上強迫職務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娛樂作消遣;高的是漸漸成了厭世的神經病。因為專治科學,太偏於概念,太偏於分析,太偏於機械的作用了。……抱著這種機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但對於自己竟無生趣,對於社會毫無愛情;就是對於所治科學,也不過‘依樣畫葫蘆’,決沒有創造精神。防這種流弊,就要求知識以外兼養感情,就是治科學以外,兼治美術。有了美術的興趣,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就是治科學的時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潑的精神。”“所以知識與感情不好偏枯,就是科學與美術,不可偏廢。”他多次強調美育能促進智力的發展,這是美育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麵,一個有理想,富於探索,具有堅強意誌的人,如果沒有高尚情操和獻身精神也是不可思議的,而美育是實現這種道德目標的手段,是以感情為中介的,因此,審美教育是對人的情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