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當代美育基本觀念的確立與發展(1)(1 / 3)

審美教育研究發展和變革的本質與機製

發展,不僅是20世紀的焦點問題,同時也是21世紀的主旋律。發展問題已滲透到全球的各個領域,範圍日趨廣闊,由點到麵,由淺到深,從一元到多元,從現象到本質,相關學科如雨後春筍般誕生,諸如發展社會學、發展經濟學、發展文化學、發展哲學等不勝枚舉。在此背景下,我們探討審美教育問題必須以發展的視野,運用新思維、新思路、新方法、新尺度去研究美育,探索美育,發展美育。

運用發展的眼光研究審美教育,這就要求我們以全麵綜合的視角分析問題。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結果,是多種因素的集合體,而非簡單的一兩個因素的結合,正如《發展的新戰略》一書中所指出的:“發展是集科技、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即社會生活一切方麵的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發展不僅指經濟增長,還包括人的文化意識的進步,也就是說,發展既包含物質的、經濟的發展,也包含精神、文化、倫理道德等意識層麵的發展,當代的發展觀應該是保持整個社會各個子係統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是整體發展觀。因此,美育研究必須采用多維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多方麵著眼,“它必須具有一種綜合的特點,即包括社會生活的多種表現形式,並符合根植於各國人民的曆史財富的道德和文化的目的”。回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社會發展模式的演變,我們便可以清醒地意識到,發展的重點已逐漸從社會的客體因素轉向社會的主體———人,開始注重培養、提高人的全麵素質和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發展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得到充分的發展。

因此,隻有進行全麵、綜合分析,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我們才能認識問題的深刻內涵、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真正揭示當代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審美教育本質、規律和價值。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同時,又都遵循著一條共同的規律,即知識的量的增值與理論的飛躍的對立統一。審美教育的發展也不例外。早在1844年,恩格斯就依據知識的增長同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量成正比的客觀事實,提出了科學是“按幾何級數發展的”論斷。

科學的這種遵循指數規律加速發展的過程,顯然是經由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這兩個相互依存的階段交替完成的。

進入20世紀以來,關於科學的發展不僅是知識的量的積累,也還包括整個理論體係的質的飛躍的理論,已成為科學哲學的主流,這以從愛因斯坦到庫恩的關於科學革命的模式為代表。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中,集中討論的就是科學發展和變革的本質與機製的問題。他在書中提出了科學發展的“革命性”與“進化性”的概念,認為任何科學上的重大進步都是由於舊理論遇到危機,“在實在跟我們的理解之間發生劇烈衝突時誕生的”。這種衝突迫使人們改變或放棄原有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結構,並在與舊概念的堅決鬥爭中創造出新的觀念和新的理論。在科學的開拓性階段和激烈革命時期“總是帶有革命性的”。而當科學沿著已經開辟的思想路線繼續發展的時候,人們把不斷增加的經驗知識容納到原有理論框架中去,這時的科學發展才是“帶有進化性的”,才呈現為理論的豐富完善、平靜進化狀態。在愛因斯坦之後,庫恩關於科學革命的觀點也頗引人注意。他對那種把科學的發展僅僅看做知識單純增值的漸進積累觀點批評得更直截了當,認為科學的曆史不是一堆軼事和年表的堆砌,不是各色各樣的知識的簡單添加,而是包含著一係列“非累積的發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較陳舊的規範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規範所代替”,從而構成了科學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