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當代美育基本觀念的確立與發展(1)(2 / 3)

那麼這種科學革命是怎樣發生的呢?科學發展和變革的客觀基礎、本質動因是什麼呢?在愛因斯坦看來,在整個科學發展史中,無論是在其激烈革命時期,還是在其平靜進化時期,始終起著理論基礎作用的是科學的“基本觀念”。他說,科學發展的曆史使他感興趣的並非是什麼時候什麼人幹了什麼,“而是對觀念發展的追蹤”,“在建立一個物理學理論時,基本觀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書中充滿了複雜的數學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是起源於思維和觀念而不是公式”。愛因斯坦這裏所說的科學的基本觀念,顯然是指為人們理性地梳理科學經驗知識所提供的思維原則,是指將這些經驗知識組織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係的基本構架。任何科學理論都是一個由概念和概念間的關係所組成的邏輯體係,科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完備地把握全部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並使之成為一個理論體係。因此可以說,人們為進行理性抽象所必須借助的那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及人們確定這些概念間的基本關係所體現出來的基本思維結構和思維方式,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科學的基本觀念。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這些不能在邏輯上進一步簡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

科學基本觀念作為科學理論體係的基本構架,具有相當的容量,它一經建立便為人們攝取、解釋和整理經驗知識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維準則。人們不斷地把新增加的經驗知識容納到這個既定的構架中去,這時科學的發展表現為知識的逐漸積累,理論的不斷豐富完善和量變進化發展時期。而隨著人們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總會出現一些與原有的科學基本觀念相衝突的現象,當這種衝突積累乃至發展為不可克服的矛盾時,當新的科學事實不能被原有的理論框架所容納的時候,就迫使人們必須修改和放棄原有的科學基本觀念,改變整個科學理論的原有結構,這時科學的發展便進入了一個理論的革新飛躍階段,一個理論體係的重新建構階段。任何科學理論體係的構成,在本質上都是科學觀念與理論材料的矛盾統一體,科學發展和變革的本質,就是這二者相統一或相矛盾時所導致的科學基本觀念的確立、鞏固和變革。科學基本觀念是科學理論體係賴以存在的邏輯基礎,是不同時代、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性質的理論體係相互區別的根本標誌。在人類科學發展總體規律的製約下,作為審美教育的發展與變革也毫無例外地遵循著這一規律。

縱觀社會曆史的發展軌跡,我們會發現人類的發展觀也隨社會的進步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都不約而同地把經濟水平的提高作為本國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發展被定義為經濟增長,於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被理所當然地當做衡量社會發展的惟一尺度。然而,經濟的增長並不能消除一係列的社會問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帶來幸福,反而導致社會發展的危機,於是,一種嶄新的發展觀便應運而生了。20世紀7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厄瓜多爾召開的“研究綜合發展觀”會議認為發展是整體的、綜合的、內在的;1980年聯合國大會首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隨後,“可持續發展觀”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1992年由183個國家和70個國際組織參加的巴西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倡議保持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作為新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內含三個方麵要素:一是生態持續性原則,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以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二是經濟持續性原則,經濟的增長應達到公平與效益的一致;三是社會持續性原則,社會的發展既要追求當前的利益,更要放眼於未來。實質上這些都在強調發展具有整體性的特點,不僅物質生活水平要發展,人們的社會精神文化麵貌更要提高,也就是說,應該保持社會的各個子係統之間的協調和平衡發展,否則社會隻能是畸形發展,最終導致發展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