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對宇宙世界對稱性特征的揭示,恰巧吻合了藝術中對稱也是美的表現形式的原則之一的規律,黑格爾就曾認為對稱是實現藝術平衡的重要手段,他說:“要有平衡對稱,就需要有大小、地位、形狀、顏色、音調之類定性方麵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還要以一致的方式結合起來。隻有這種把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結合為一致的形式,才能產生平衡對稱。”自然科學的非線性研究所揭示的客觀世界規律的真也是符合藝術中美的規律的。開普勒對天體軌道的研究就是對非線性係統的研究,此後科學家在水流實驗、聲光衍射和電聲實驗等領域中不斷遇到非線性現象,20世紀80年代混沌學研究表明,非線性恰是世界複雜性的根源。動力學研究還發現,係統各層次間的非線性關係導致混沌,而混沌現象的背後卻有著驚人的規律性,它是隨機性與確定性的統一。混沌理論把表現的隨機性與係統內在的確定性機製結合在一起,從混沌中發現了秩序和大自然形成的奧秘。藝術形象同樣也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點。正是得益於這種模糊性,藝術才能使受眾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就是伊瑟爾所講的“文本的召喚結構”,獲得“此時無聲勝有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韻致。
現代科學發展以整體的、運動的觀點揭示出自然界的整體性和動態運動的特征,顯示了其明晰與朦朧、確定與非確定相統一的圖畫,這個特點在藝術中同樣也有表現。有學者認為,民族音樂《二泉映月》的旋律結構與混沌學對湍流現象的研究成果相吻合。《二泉映月》的樂曲從頭至尾渾然一體,展現出層次感和變化態,它的“天問”給人以一種永恒追問的蒼茫感,湍流中大小不一的漩渦相互交錯,呈現出連續的回線,無限延伸而永不相交,同樣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兩者不謀而合。
肯定科學美作為美學研究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首先在於科學美也能喚起人的愉悅情感。愛因斯坦曾說:“有許多人愛好科學,是因為科學給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學是他們自己的特殊的娛樂,他們在這種娛樂中尋求生動活潑的經驗和雄心壯誌的滿足。”科學美之所以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在於科學活動是人類所獨有自由自覺的類的活動。科學活動是人類的實踐活動,當人類發展從本能地、盲目地適應環境,解決自身生存問題,步入了自覺、自為的科學研究與生產階段,科學成為人類前進的巨大動力。科學研究自不必多說,即使科學技術生產也是人類獨有的類的行為,是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正如馬克思在其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論述的:“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海狸、蜜蜂、螞蟻等。但是動物隻生產它自己或其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麵的。動物隻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隻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係,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則懂得按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段話中,馬克思在一般意義上論述了人類生產的基本特征。作為人類高級生產形式的科學技術生產當然也是生產一般的特殊形式。人類從事自覺的生產勞動實踐的內驅力具有獨特的類特征,這是有別於動物的,動物受自己及其幼仔的直接肉體的需要而進行生產,人的生產擺脫了這種原始的、生理的、本能的需要,可以從事更高層次的滿足人們多方麵需要的生產;在生產勞動的範圍方麵,人類的生產既有深度也有廣度,動物僅僅在本能的支配下進行片麵的、比較單一的生產,而人類的生產則是多方位、全麵的,既有物質方麵的生產,也有精神方麵的生產,可以說在人類能夠觸及的各個領域中展開各式各樣的生產活動;從人類生產的成果方麵看,動物隻是限於與自身生存相關的生產,而人類的生產成果廣泛得多;從生產者主體與產品之間的關係看,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的、生理的、本能的需求密切相聯係,而人類則與對象之間自由形成各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