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美育的實施機製(4)(3 / 3)

而這個“類”的特征又是什麼呢?那就是“美的規律”,即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上麵馬克思所講的“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則懂得按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段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人類的“類”的本質特征就是人類能夠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生產,這個“尺度”就是“合規律性”,並且可以處處將內在固有的尺度運用到事物上去,就是“合目的性”,因此,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生產。人類的科學技術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生產活動,集中體現了這種符合“美的規律”的自由自覺的類的特征。

不僅科學技術生產符合“美的規律”的特征,而且,科學研究活動也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一方麵,因為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嚴格遵守客觀規律,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具有客觀必然的特點,反之,科學研究就失去了科學性,就會走向科學的反麵,這就是“合規律性”;另一方麵,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是在人的主觀目的性的引導下進行的,也就是要滿足人的主觀意誌,要為人類服務,否則,任何科學研究都可能喪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曾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的居裏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所言,科學探索本身就是美。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揭開原子核和原子有核結構之謎的新西蘭科學家盧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也對科學研究給予高度稱讚,他認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比在那幾乎全然未知的未經勘探的原子世界裏漫遊更令人神往的了。如果分解一下科學研究的運行程序,我們就不難驗證科學是符合“美的規律”的這個結論。任何一項科學研究課題的確立,都要經過嚴格的可行性研究論證,論證的依據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麵的內容,客觀方麵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但這並非就是說隻是單純地遵循客觀,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之上還要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方麵,主體的科學研究活動是有目的的,要實現人的主觀意誌、願望,但這裏所要實現的主觀目的也不是人的欲望的無限膨脹,而是要受到客觀規律的製約,還要受那個時代的客觀條件的製約,人類的科學研究就是在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中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在客觀允許的條件下去努力實現主觀願望;科學研究的設計和實施也必須遵循“美的規律”,體現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發現、揭示客觀規律,這種科學研究的成果表現為人的認識,這時,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規律之間必須相一致,否則就是反科學或偽科學,而對這個規律的揭示的行為一定是有某種主觀目的性的;並且,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成果遲早要轉化,變成主觀目的性服務的工具;科學研究的成果不僅集中體現了“美的規律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結晶,而且,“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反過來又是檢驗科學成果成敗與優劣的標尺,這是一個雙重標準,必須同時滿足,不管偏移或偏廢哪個方麵都將前功盡棄,不合目的性,沒用,不合規律性,同樣不能用。

科學成果的表現形式,如數學公式、物理定理、定律等還可以轉化為人們的審美對象,因此,科學美同樣能夠成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的反映,通常,人隻對那些與自己的需求有利害關係的事物產生相應的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能不斷發現客觀世界的規律,同時,客觀事物還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滿足人的主體欲求,前者形成主體意識中的理智,後者則形成人的情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通過思維反映活動形成理性意象或理性概念,而且通過情感反映活動引起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過程經過多次反複後,理智與情感這兩種心理反映通過大腦皮層的條件反射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使理性意象融入情感色彩,化為情趣化的理性意象;而情感體驗由於受到理性意象的製約和控製,成為理性化的情感,這時的心理是綜合的心理結構,既不是無理性的情感衝動,也不是純理性的概念,而是被理性所提高的感情,滲透感情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