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美育的實施機製(7)(2 / 2)

我們知道,道德活動的理想性也就是它的趨善性,善是大的活動的目標。在人的道德修養及實踐中,審美理想教育的意義就在於將“善”

形式化,使人們在追求“善”的過程中,經由審美情感轉化成道德情感,由審美體驗過渡到道德體驗,這種轉化表現在個體的精神結構中就是美的人格的確立,這種美的人格實際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個性化,是善的內化。

人的道德活動在通過審美理想而不斷追求向善的過程中,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對此康德這樣說過:“那知性的,在自身合目的性的(道德的)善,從審美角度來評判,必須表象為並不隻是美,而更多的是崇高。”在這個對崇高之美的追求中,我們必然會遇到來自客觀現實的困難和來自主體自身條件的限製,人類就是在與這些逆境做較量的過程中不斷使自身獲得超越,推動了人類曆史的前進,並在此中深深體味到人的精神存在的價值,因而在人格精神上有一種不畏艱難困苦、不屈不撓的力量。所以,這種人格美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審美價值,更在於那種在高尚的理想啟發和驅動下所產生的為之奮鬥的強大內驅力,正是這種推動力才激發無數的仁人誌士、英雄豪傑投身於“為真理而鬥爭”的偉大事業中去,他們堅忍不拔、寧死不屈。在審美教育中,審美理想在激發道德主體趨善的過程中,在自覺的追求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並且,不斷將一個又一個理想變為現實。今天我們倡導在中學自然科學教育和大學理工科教育中實施審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將這種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與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科學研究相融合。具體到我們當今現實社會,就是將這種審美理想中的人格美化為勇於堅持真理,勇於實事求是,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通過追求理想而確立的美的人格,這是美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有效教育方式。因為,具有審美價值的人格隻有在由抽象的社會必然性變成個人的內在素質,變成個性的一部分,從而變成他的活動的動因時,這種道德價值才具有現實意義。在這道德、理想內化的過程中,如果僅有說教是不夠的,尤其是對於理工科研究生這樣一個高層次群體,道理早已明確,但在他們的成才過程中又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以調整他們的人格結構,不斷改造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審美教育之所以是一個有效手段和途徑,是因為它可以成功地將社會理想、社會價值觀念納入審美理想範疇,將審美理想對象化,引導他們發現個體的內在價值隻有轉化為社會價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實現的道理。羅曼·羅蘭的話對我們的審美教育不無啟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科學美育還能有效地促進一名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活動的素質的形成。從科學工作者自身的角度講,通過審美的熏陶,可以提高他們的素養,激發獻身科學研究創造的熱情,培養、鍛煉其理解能力、聯想想像能力等。前麵講過,審美教育可以促進形成良好的文化心理素質,即理性的直覺與直覺的理性相統一的心理機製,它不僅可以激發創造的想像、直覺、靈感等方麵的能力,還可以提高敏感能力,強化感受、感知、感官能力;另一方麵,也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在感性的直接觀照裏,把握事物的本質。這種勞動者的主體素養、素質的提高,不僅促使人自身得到全麵發展,反過來又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實現通過對主觀世界的改造來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從生產的角度看,科學美的教育有利於產品設計、生產、推銷,一方麵,在產品的設計、生產中充分考慮到審美的因素,這樣的產品更符合人的審美心理需求;另一方麵,蘊涵審美因素的產品不僅方便人們的生活,更能美化人們的生活,又能促進創造出能欣賞產品的美的大眾。從科學實踐的組織、管理過程看,科學美的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生產環境審美化、藝術化。這裏的生產環境是廣義的環境概念,既包括具體的生產環境,又包括大的社會整體環境,諸如社會風氣、道德理想等,也包括微觀的人際關係、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生產條件、工資待遇、福利保障、子女教育等。人際關係的改善,可以促進科技活動的組織、管理的科學化,形成一個和諧的寬鬆的人際關係氛圍,這種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又有利於科學工作者以良好的精神麵貌致力於科學工作。這是相互聯係的兩個方麵。

因此,我們不僅要確立科學美存在的價值,明確其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而且,科學美育在今天的素質教育中,尤其是在中小學自然學科教育和高等院校理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其他美育途徑所難以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