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是對人類自由尋根求底式的考問,是現代知識體係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有機的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門知識,雖然在具體的教育門類中以不同的學科、手段相異的形式進行教學,但從整體上講是沒有等級貴賤或孰優孰劣之分的,對人的全麵而和諧的發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自然科學的健康發展不能脫離人文社會科學的指導、規範,因為人文科學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念,為人類改造社會、自然提供新的觀念,因此,觀念變革是社會整體變革的前提和先導。科學美育能夠有效地改變人的科學觀念,科學的發展既能合人類的目的性,同時,又以合規律性為製約,從而保證科學在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物質豐富的同時,不以犧牲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為代價。
今天,我們之所以突出、強調科學美育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在於通過科學美的教育,培養、樹立起健康的科學觀,將科學精神與造福人類、實現人類的真正自由的審美價值相結合。科學美育的目的首先在於使科學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審美理想,這是對狹隘的科學主義的超越。審美理想的樹立,可以培養理工科學生按照美的原則改造世界、創造未來的能力,未來世界不僅應該具有使用價值,同時還要有審美價值,科學工作者隻有以美的理想融入到美的事業中去,主體與客體才是統一的,美好的理想、寬廣的胸懷是其肩負曆史使命的內在精神動力。同時,完善的審美理想還可以指導科學工作者進一步探索。人類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現大自然具有完美和諧的結構,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了關於藝術、科學的審美活動和審美理想。當人們發現完美的審美理想形式與現有的不完善的理論形式之間存在著差異時,便會努力去探索,由於特定曆史時期的客觀、主觀方麵的局限,人們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完善,甚至是謬誤的。例如19世紀70年代,麥克斯韋運用偏微分方程和矢量代數的數學語言,描述電場和磁場的相互轉化,他發現法拉第研究中存在的缺陷,那就是他隻認識到導體中自由電子運動所形成的電流,而沒有反映電介質中也存在磁場,因此,建立在這個研究基礎之上得出的數學公式在形式上難以達到整齊和諧,於是,麥克斯韋大膽地運用當時實驗還沒有觀測到的“位移電流”的假說,總結出一組被譽為“神仙寫出”的、優美對稱的方程組,不僅如此,他還成功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從而正確揭示了光的電磁波本質。
通過審美教育加強對研究生審美理想的引導,這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方式。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於這樣兩個前提:第一,審美理想作為個人的和社會的審美關係的實踐的表現,它是在許多社會因素下產生和發展的,同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首先是同社會理想相互作用,並與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尤其是道德觀念一道,通過教育手段一同融入個人的主觀世界,形成人格美,導引著個人行為的取向。第二,人在感受美的過程中,“通過理想的形式不僅能反映存在著的東西,而且能反映為滿足人的社會需要應該存在的東西”。正是由於審美理想的這種超越性,才獲得了它在人的審美實踐中“指路星”的地位,並引導著人們合目的地創造審美對象。這也是審美理想的存在意義———創造性。
審美理想是關於人們對自己美的未來的概念,也就是說作為審美對象的未來自由形態經過審美反映而揚棄為精神現實,這種經過揚棄的精神現實相對於它的前在狀態無疑是一種創造,一種發展,一種完善。在理工科大學生中實施審美教育,加強審美理想教育,就是根據他們的知識層麵,使他們更能深刻地領會如何揚棄以及揚棄後的使命———創造一個合目的的未來,也就是美的未來。這是一個難度極大的工程,其難度主要在於首先要培養科學工作從業者豐富的主觀世界和較強的創造力。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的大學生,這是他們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在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僅有以獲取真理性認識為目的的理性教育是不夠的,人類認識史已經反複證明,“理想如果不同感性相統一,就會凝固僵死而趨於異化。或者異化為非理性(宗教);或者異化為束縛思想的教條(宗教哲學),轉向它自身的對立麵”。審美理想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人們試圖不斷超越現實的社會實踐中賦予人的真理性追求以生動活潑的情感動力,並不斷給予理性探索以美的形式以及理性思維發現和提出問題,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審美理想的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創造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確立高雅、真美的審美理想,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有助於人的創造力的實現,即所謂真美相得。在人的道德活動中,審美理想滋潤著植根於道德主體心田中的理想人格,即荀子所謂“美善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