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美育的實施機製(6)(1 / 2)

科學不僅能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而且還能成為審美教育的對象,科學與審美教育在本質上具有相同的最終歸宿,那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它與審美活動、審美教育同指歸。人的活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實踐活動,二是精神活動。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物質性生產勞動,它與科學發展不可分割。生產勞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在精神活動中,一方麵是科學活動,一方麵就是藝術審美活動,而人類這兩大活動緊密關聯,最終在於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狹義上看,科學中的一些具體學科,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如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生存論科學以及人類學等,無不如此。從廣義上看,當今科學與藝術越來越呈現出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共同發展的趨勢,它們共同創造著更加美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全麵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對理工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必然離不開以科學美為對象的教育,因為,作為極具專業特色的理工科,並非人人都可以從事其研究、開發,隻有理工科學生才有可能將來從事科學活動,進一步說,要使科學成果或科學產品變為美的對象,又是不能離開科學活動主體的主觀審美意識的,如果單純依靠自然規律的技術過程,隻能處理好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有時就可能忽略了科學活動中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海森堡就曾驚呼“自然科學的危機”。他所講的“自然科學的危機”是指自然科學的發展越來越脫離直接的感覺世界,由此導致人的精神世界的分裂,因為,“自然科學談論的不再是這個直接給予我們的世界”,而是我們經驗所揭露出來的這個世界的“黑洞洞的背景”,如果長期置身於這個“黑洞洞的背景”世界中,會給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負麵影響,若想恰當協調好人與物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應該充分考慮到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文化背景。因此,對科學對象的美的創造要以人的審美心理、審美感受性為基點,通過科學對象的形式充分揭示出科學成果對人的意義和價值,使其發揮特有的激發人的情感愉悅的效果。因此,對理工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尤其是以科學美為實施途徑和手段的美育是理工科整個教育體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常規的理工科專業教育又容易忽視相關的審美教育,如此導致學生的知識構成和文化心理的缺陷,可能影響、束縛他們未來所從事的設計工作,導致其中審美因素的缺失。創造美的客體必須要有懂得審美的主體。

二、科學美育

上麵講到,科學美的教育能夠使理工科學生和科學工作者提高協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和諧是指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社會的均衡、協調發展。美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的和諧發展的意識,科學美育側重於培養、完善人的科學的科學觀,即樹立正確對待和運用科學為人類服務的觀念。

以往的科學發展史給人類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破壞了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忽視了自然規律,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人與自然的一般關係實質上包含人的二重性特點: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大自然賦予他的一切天性,對自然要服從、順從;同時,人又是從自然中提升出來的偉大成果,是大自然的精英,對自然加以主宰和改造,使自然人化,要在自然身上留下自己的意識烙印和目的性,創造人為的自然,即第二自然,這是人的社會性。人類的發展曆史,是人與自然由古樸的和諧統一到對立,再到統一的過程。人由與自然的混沌不分到尖銳對立,彼此外在,再到人與自然的交融並舉,和諧共存,體現了人自身和自然的雙重轉化和共同發展。而人與自然最終走向和諧統一,既是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同樣體現著規律與目的相統一。人自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尋求著、傾心於對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類以及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與社會本是處於一個和諧狀態的整體。這裏的和諧包括人文和諧與自然和諧兩個大的方麵。人文和諧是社會生產力係統健康發展的人文基礎,自然和諧是自然生產力係統良性運行的自然基礎。社會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中運行的,因此,社會生產力結構狀況取決於人文環境的狀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文環境本身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人文環境的結構狀態實際上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結構狀態。所謂社會生產力的結構狀態,就是某一時段的社會生產力要素的組成和搭配的比例。社會生產力發展史證明,人文和諧不僅是加快社會生產力運行速度的重要條件,而且是提升社會生產力運行質量的必要保證。如果構築不起人文和諧的平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質量就會下降,發展速度就會減慢。可見,人文和諧客觀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平台。自然生產力發展史證明,自然和諧是確保自然生產力良性運行的必要保證。如果離開自然和諧的平台,自然生產力的運行質量就會下降。可見,自然和諧客觀上成為自然生產力良性運行的基礎。和諧的自然生態默默無聞地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生存資源,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對此的麻木與熟視無睹,仿佛人類天生就該攫取,生態係統就應該為人類提供服務,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於是,人類對大自然隻是永無止境的豪奪,全然不思回報,致使生態係統慘遭破壞。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中,環境向來被視為非經濟因素,躍入人們視野的多是那些能夠量化的經濟指標,至於自然生態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似乎很少有人納入成本核算。傳統經濟學家隻計算人們得到了多少財富,這就是GNP或GDP。但是,有兩個最基本的事實卻被這一經典的傳統法所忽略,那就是隻計算人類的“索取成果”,而忽略了自然界“損失”了多少;隻計算“收入”而忽略了廢物的“支出”,而這些排出的廢物會造成自然界的“虧損”,如今我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就如同產業革命初期資本家對待雇工的態度一樣,那時的雇工健康和安全沒有被納入成本,而今天的自然生態的健康和安全也很少進入我們的成本核算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