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往的社會中,人類與自然處於原始的、古樸的和諧狀態,那麼,當人類社會的車輪駛進經濟時代後,人類生態係統出現了空前的斷裂。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貪欲越來越膨脹,經濟增長成為引導人類幸福的惟一源泉和衡量標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這個經濟時代的經典性概括和寫照,無須論證的事實展現在眼前,“貨幣的魔力在經濟時代已被發揮到無以複加的地步,精巧無比的市場製度使人們可用金錢去兌換自己的一切需求”。與此同時,卻出現極為矛盾的局麵:用於滿足人類欲望的科學越發達,而生存的智慧卻越來越貧乏,工具理性有餘而價值理性不足;越來越周密的精於算計的經濟學隻“知道任何事物的價格”,但“卻不知道任何事情的價值”。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而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困。人類已經陷入這樣一種可怕的貧困循環中,這種貧困“並不隨著生理和物質貧困的減少而減少,而是隨著物質和閑暇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協調人類與外界的關係,人類很有可能因強大的科學而造成加速自身毀滅的條件。由於我們不能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對大自然進行殺雞取卵式的攫取,而大自然拒絕這種惡性透支,飛速增長的人口數量與人們日益膨脹的占有欲打破了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統計,“1950年以來,對糧食的需要擴大了幾乎3倍,對海產食物的消費已經提高了4倍多,對水的需要量已提高到原來用水量的3倍,1950年以來,對主要牧場產品(牛、羊)的需求量也擴大了3倍,對柴薪的需求量也擴大了3倍”。人們對自然資源急劇上升的需求,“正在迅速超過地球自然資源的存量。正因如此,世界經濟正在破壞它本身賴以存在的基礎。損害地球生態基礎的證據是,破壞了漁場,毀壞了地下蓄水層,縮減了森林麵積,腐蝕了土壤,汙染了湖水,引起了致使農作物幹枯的熱浪,造成某些物種滅絕”。急劇增長的人口,使得人與自然的衝突日益加劇。直到麵臨糧食短缺、薪柴告急、水源不足、海產食物漲價這一形勢,“我們才真正理解了年複一年每年增加9000萬人口的真正含義”。克裏斯蒂安·德迪夫憂心忡忡地警告世人:“在不遠的將來,如果我們不能以理智的態度成功地控製人口增長,自然選擇就會以前所未有的最嚴酷方式對待我們,以無可挽回的損毀對待環境。這就是40億年來地球生命曆史的教訓。”由此可見,科學僅僅是指引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從原始蒙昧步入現代門檻的阿拉丁神燈,科學技術隻是給予人類操作技巧和滿足欲望的武器;人文精神,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備要素,是人類張揚其科學理性的航標。科學與人文,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我們之所以強調科學美育就在於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科學既能實現其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又能在人與自然的和諧規則下發揮作用,這不僅是人類實現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更是人類走向“自由王國”實現人類自身真正解放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