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以儒為尊,而儒家的中庸之道核心就是寬恕。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答道: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明代學者薛楦曾說: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能寬容別人是一種喜悅,被別人寬容是一種幸福。有容乃大,厚德載物,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先哲們給我們留下了無盡之寬容的智慧。
在西方文化之中,寬容也是一種高尚人格的追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心靈為什麼寬闊無邊?就是因為心存寬容。當代以傳染快樂著稱的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這樣寫道:當你的一隻腳踩到了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
寬容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重視的是彼此的寬容和理解;在法律精神上,也推崇寬恕救贖,即使是對於十惡不赦的罪犯,也大都免於一死;在國家關係上,注重協商、寬待和平等相處,因此,寬容成為世界和諧的主旋律。當然,寬容並不是放縱。對那些惡意的、有意識的、得寸進尺的傷害者,不能聽之任之,因為放縱為非作歹就等於放縱邪惡。
我們的寬容隻能對待那些有自知自明,克己為人的人,如果有人歪曲我們的寬容,無視我們的存在,變本加厲的欺弱怕硬,自私自利的欲望膨脹,玷汙我們的親情和人格,使大家不能真誠的交流,不能坦誠的相待……那麼寬容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不要把別人的寬容看成是軟弱可欺,不要把蠻橫無理當作自己的山頭,做人要有自知自明。任何對社會,對家庭,對親情友情有危害的人和事我們都不要放縱!寬容不珍惜寬容的人,是濫情;寬容不值得寬容的人,是姑息;寬容不可饒恕喪盡天良的人,是放縱。
生活需要寬容,但不是不加分析地一味放縱,這是道德的墮落與良心的泯滅,更是懦弱與精神的麻木。寬容不是放縱,它是道德的準則,寬容不是麻木,它是人生的哲學。
人生箴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禁忌放縱學會寬容。放縱自己是一種墮落,放縱別人是一種犯罪。放縱隻會讓人作繭自縛,終嚐惡果。而寬容是一種有益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君子之風。學會寬容,就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麗。
讓我們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寬容待人、學會理解讓原本平淡、煩燥、激憤的生活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要謙虛不要自卑
要謙虛不要自卑
謙虛是人們不斷完善的最好途徑,是通向成功的重要條件。隻有學會謙虛,人才會不斷進取,取得更大成就。而自卑則同驕傲一樣,都是愚蠢。自卑者永遠不會出頭露麵的,常把自己與怠惰隱藏於自己編造的陷阱中。自卑者害怕失敗,也永遠不會成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自卑往往伴隨著懈怠。”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而謙虛則指不自滿,肯接受批評,並虛心向人請教。
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謙虛謹慎;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20世紀中國作家和文化先驅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事。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絕,不能自已。為了表示自己的內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林語堂注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讚同和反對意見,隻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麵有懼色,大概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他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麼,出了醜自己還不知道呢!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歎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
真正的謙虛不需要嘴上的唯唯諾諾,更不是一味的妄自菲薄。真正的謙虛是發自內心的認真對待每一件或許是微小和容易的事情,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個和自己對立的對手。
做人一定要謙虛,但不可以自卑。因為,謙虛可以增加人的涵養,使人不斷進步。但是自卑除了消磨一個人的雄心、意誌,使人自暴自棄、悲觀泄氣之外,別無好處。
作為年輕人的我們,生活、事業都剛剛起步,征途還相當漫長,即便起步時遲緩了一些,或走了點彎路,成績一時不如人,也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好比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剛起跑時,比別人慢了一些,並不要緊,隻要他攢足勁,加加油,照樣可以趕上、超過前麵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所以,自卑是大可不必的,隻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就一定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