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東西易,放棄事業難,更難的是讓一位身居高位的人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架。
劉備本是一位謙虛、慎行的人,關羽、張飛之死使他十分悲痛。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興兩川之兵浩蕩東來。投東吳的關羽舊部糜芳、傅士仁,將劉備所恨者馬忠殺了,獻首級給劉備,劉備連糜、傅也剮了,一同祭關公。東吳諸將獻計孫權,將殺張飛投東吳的範疆、張達也送還劉備,以圖息戰寧人,誰料劉備剮了範、張,仍怒氣不消,定要滅吳。孫權在這種情況下,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步水馬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何許人也。馬良說是東吳一書生,年幼多才,多有謀略,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不可。馬良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能輕敵。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這就是劉備放不下架子的表現。我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客觀現象,不以老少定優劣。用兵之道,看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不是誰的年齡大就算誰的計謀多。劉備在此以資誇口,以為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計謀就老到,實屬荒唐。所以,在這次戰役還未開始,就注定了劉備的失敗。
這教訓告訴我們,在考慮關鍵問題時,切忌“放不下架子”,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時時想到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了實際以至造成抱恨終身的損失。
放棄,你就可以輕裝前進,周全做事贏得成功;放棄,你就可以擺脫煩惱和糾纏,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輕鬆悠閑的寧靜之中;放棄還會改善你的形象,使你顯得豁達豪爽;放棄會使你贏得眾人的信賴;放棄會使你變得更加精明,更加能幹,更有力量。
辯證法也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恒古不變的真理。有得必然有失,有失必然有得。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辦實業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功嗎?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也同樣應當“放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惆悵或遺憾的呢?因此可以說,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放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你真實地享受人生;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
有一個禪宗故事就風趣地說明了“放下”的重要性。兩個和尚趕路,遇到一個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個和尚就抱她過了河。他們又繼續趕路,走了好久,另一個和尚指責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能抱她呢?那個曾經“美女在抱”的和尚歎息: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
放得下也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藝術,我們就難免成為那個心胸狹隘而又怨氣衝天的小和尚。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難。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箴言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就是一場選擇,選擇的對與錯會決定你的人生成敗。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重新選擇,盡管目前在做的事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但我們仍然要放棄,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人生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隻有徹底放棄以前的錯誤才會有新的正確的開始。放棄不是懦弱,相反是一種勇氣,一種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你放棄了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卻促進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你似乎是在放棄,其實那也是一種堅持。我們應該學會在堅持中放棄,在放棄中堅持。記住,拿得起,放得下,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要有動力不要有壓力
人要有動力,但是也要學會釋放壓力。麵對壓力我們要學會轉化。其實,有時候打擊和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懂得把壓力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要知道: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動力是一個人內在的行為,它需要有目標來驅動。做人一定要有動力,有所追求,有所目的!我們應當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理想。並且始終不渝的去堅持它,去努力實現它。
哈佛大學曾經做了一個跟蹤調查,在人群中目標清晰高遠的人占3%,最終他們成為精英和各行各業的領袖;目標清晰短暫的占12%,他們是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目標模糊的占60%,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事業平平;還有根本沒有目標的27%,最終其生活很不如意,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樣子。
目標也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有了目標和追求,你就會為之不斷的努力,促使你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
年輕的時候定好一個目標,然後至死不渝地朝著目標去努力,也許一年半載你看不出任何變化,也許兩年三年也沒什麼顯著效果,但五年十年後,最後你會發現,當自己堅定地走過來後,自己和那些外麵刮什麼風,自己心裏就下什麼雨,隨波逐流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一個人成就什麼事業,就在於是否立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否給自己一個動力,這是不容置疑的。
人要有動力,但是也要學會釋放壓力。麵對壓力要學會把它轉化為人生進步的動力。
海倫-凱勒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裏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
在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更是表達出了她的堅強、樂觀和向上的精神,而這一切都該歸功於她對生活的認識。當把失明僅僅當作一項壓力的時候,她痛苦惆悵,所以她不能真正麵對生活;當她把壓力化作動力的時候,生活就選擇了她。
在現代,由於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那些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人們往往受到景仰,成為學習的楷模。我們很多人從小就受到激勵,要工作賣力,要做肩負重擔的有出息的社會棟梁,要敢於和別人競賽。要具備能夠承擔壓力的能力。但是正是這種壓力給很多人的心靈帶來了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善待”壓力。
有一個人在公司裏的人緣很好,他性情溫和、待人和善,幾乎沒有看到過他生氣。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經過他家順道去看看他,卻發現他正在頂樓上對著附近機場飛過來的飛機吼叫,於是好奇地問他原因。
他說:“當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發脾氣時,我就會跑上頂樓等待飛機飛過,然後對著飛機放聲大吼。等飛機飛走了,我的不快、怨氣也被飛機一並帶走!”友人恍然大悟:怪不得他脾氣這麼好,原來他懂得如何適時宣泄自己的情緒。
壓力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必須學會宣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壓力會造成特別的生理反應,但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是令人感到不快的。積極樂觀的人對壓力能坦然接受,即使麵臨巨大的工作壓力也依然過得輕鬆自在,毫無倦意。當他聽到同事讚揚自己工作很出色,聽到上司準備提拔自己時,就會產生壓力,這是一種出於本能的積極反應。
麵對壓力,許多人會牢騷滿腹,如果把牢騷強壓心底,即使不憋出病來,也一定會煩躁不安。所以要想減輕工作上的壓力,就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宣泄。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們主張:如果工作中出現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與其憋在心裏鬱鬱寡歡,不如說出來讓人釋然。言語本來是表達感情的一種工具,我們要善於運用這種工具排遣心中的苦惱煩悶。
東晉詩人陶淵明厭倦塵世喧囂 ,辭官歸隱,飲酒賦詩有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閑適恬淡之韻味溢於言表,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種沒有壓力,悠閑自在的桃花源式的生活。
有時候打擊和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懂得把壓力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年輕的邁克在一個大五金商店裏做店員,他非常喜歡這項工作。他努力工作,盡心學習,盼望著將來做一個成功的五金銷售員。可是一段時間過去了,他的銷售業績不是很理想,他的上司對他說:“我不用你了,你是學不會做生意的。你到鑄造廠去做一個工人吧。你除了空有一身蠻力以外,沒有什麼別的用途。”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這是何等的打擊!在心理上會造成多大的壓力。然而他卻始終認為自己可以工作得更好。他沒有放棄,他決心要得到勝利。“你可以辭退我,但是不能削弱我的誌氣,”他對他的上司說,“有一天我一定也要開一個像這樣大的五金商店。”
邁克不停地努力,最終他成為全國最大的五金商之一。如果沒有受到這次打擊,恐怕邁克永遠是一個平庸的銷售員。
一個成功的人是善於從壓力和批評中找到進步動力的人。坦然麵對壓力、打擊和批評,並且從中找尋有價值、可參考的成分,進而學習、改進、你將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中國女排,在雅典一戰中,最後一球,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氣息,排球場上的緊張氣氛上升到了最高潮……隨著一聲哨響,俄羅斯隊發出了球。中國隊輕鬆接住,傳球,迅速扣球。俄羅斯隊奮力接住,接著反傳扣球,被中國隊成功攔網,俄羅斯隊全力護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力將球擊出,中國隊奮力將球接住,斜傳,二號位重扣,俄羅斯隊拚死接住,並將球推了過來。這次,二號位抓住機會,瞄準俄羅斯隊空位,將球全力擊出……中國隊贏了,贏得是那樣的完美,是那樣的令人信服。在先失兩局的情況下,中國隊憑借著優秀的心理素質,頂住巨大壓力,並化之為動力。一局、兩局,最終在最後一局扭轉乾坤,贏得了舉世的尊敬。因為她們明白:她們全隊技術實力在俄羅斯隊之上;她們曾完勝過對手;她們知道隻要勝了三四局,一切壓力都會留給對手;隻要她們勝利了,她們便創造了奧運曆史上的又一個巨大奇跡…… 曆史見證了她們,見證了那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英雄們的成功。
《簡愛》的作者曾意味深長地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含辛茹苦。人的一生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於是內心總經受著煎熬,但這才是真實的人生。確實,沒有壓力就會輕飄飄的,沒有壓力肯定沒有作為。選擇壓力,堅持往前衝,自己就能成就自己。你不妨再試一次,人生有許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把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轉化為動力,你就會獲得成功。
一戴帽之人,欲逾高牆而過,於是先將帽子丟出牆外,再攀牆而過。先將帽子丟出牆外,是為了逼出自己的潛力,迫使自己必須越過牆去。古往今來,曆史的滄桑歲月中,蘊含著多少這樣將壓力轉化為自身動力的光輝事跡……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岸邊,項羽嚴束鎧甲,威武異常,目中閃著異樣的明光。麵對這滔滔江水,項羽狠下決心,下令沉船、砸鍋、燒屋,帶上三天軍糧與秦軍決一死戰。麵對著以章邯為首的秦軍主力,項羽區區兩萬兵馬不足掛齒。但為救巨鹿,項羽憑著空前絕後的勇敢,破釜沉舟,與秦軍殊死一戰。戰士們明白已沒有退路,他們個個抱著必死的信念奮勇殺敵並大破秦軍,扭轉了陳勝舉義以來軍事上的低潮,成為推翻秦王朝的轉折點。
項羽過河焚舟,誌在必勝;韓信背水一戰,功在壓力。而馬謖失街亭,已成千古遺恨,那是他不懂審時度勢,在大好守勢麵前,以置之死地而後生法給自己的軍隊增添了無必要的重大壓力,敗固當然。
回首曆史,在巨大壓力下,人往往能激發出自己最大的潛力。但在無必要的情況下而去刻意追求巨大壓力,以發揮自身潛力,那又往往適得其反。因此,我們要善於利用壓力,但不能盲目追求壓力。善於將壓力轉化為自身動力,是我們成功的先兆,也是我們人性堅強的標誌。
人生箴言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壓力,但是我們要懂得怎樣“消化”壓力。其實,壓力並不是壞事,它可以讓我們更加完善;在壓力麵前不必畏懼,無須退縮,每個看似弱小的生命,都蘊含著戰勝壓力的巨大潛力。要相信自己,“善待”壓力,把壓力予以“消化”,揚起動力的風帆,你的人生就會精彩。
要創機遇不要等運氣
成功的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但是它不會主動地降臨到任何人的頭上。機遇也從來不是偶然得來的,必須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全力以赴去捕捉。要想獲得機遇,你就必須主動伸出你的手去抓,你就得行動起來,為機遇的到來做準備。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了人們心中一份熱切的渴望,特別是那些初出校門的大學生們,他們初入社會,經驗不足,有的很有才能,但由於就業的觀念陳舊,讓機遇一次次地從身邊溜走。
愚者總是說:“隻要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成功。”但是幸運之神好像不大青睞他們,有的人等了好幾年,也沒有人給他們成功的機會;智者從不相信運氣,他們隻相信機遇總是個人創造的,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會來幫助自己,所以他們總是積極地做好準備,創造條件,一旦時機成熟,便會脫穎而出,走向成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同樣,人人皆知的中國首富李嘉誠。他的成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後,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借巨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埋怨自己運氣不好,他們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好條件,感慨生不逢時,感慨成功者趕上了好時候、好地方……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以外,他們沒有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這樣的人,不會創造機遇,隻會消極等待。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人們總是把自己的現狀歸咎於運氣,我不相信運氣。出人頭地的人,都是主動尋找自己所追求的運氣;如果找不到,他們就去創造運氣。”
翻開人類奮鬥的史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抓住了機遇或創造了機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摘取著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為與機遇擦肩而過,還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甚至為錯過機遇抱憾終生。
機遇從來不是偶然得來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獲得機遇,你就必須主動伸出你的手去抓,你就得行動起來,為機遇的到來做準備。人生中許多機遇是自己創造的,如果一個人既會利用外界的機遇,又能自己創造機遇,那麼他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更高。如果說,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個人從未與機遇碰過麵,那是非常罕見的。也許你的機遇一生隻會降臨一次,也許它會無數次地光顧你。機遇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但是,你若不能及時地抓住它,它就會瞬間即逝。所以,抓住機遇也是一種能力,它會幫助你在苦苦跋涉中來一次飛躍,讓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