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隨著科學與民主思潮的發展,中國天文學界開始活躍起來。1922年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選舉高魯為會長,秦汾為副會長。該會於1924年創刊《中國天文學會會報》,1930年改名為《宇宙》,一直出版到1949年。
1924年中國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國建立、後被日本占領的青島氣象天測所,改名為青島觀象台。1926年,廣州中山大學數學係擴充成為數天係,並在1929年建立天文台,1947年成立天文係。
1928年春,南京天文研究所成立,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後,原在北京的中央觀象台即改為天文陳列館。抗日戰爭開始後,紫金山天文台於1938年遷往昆明,在鳳凰山建立觀測站。在八年抗日戰爭期間,上述天文機構遭到嚴重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也沒有很快恢複。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接管了原有的各個天文機構,對其進行了調整和充實:將佘山觀象台和徐家彙天文台先劃歸紫金山天文台領導,後合為獨立的上海天文台;將昆明鳳凰山觀測站劃歸紫金山天文台領導。
1958年,北京建立了以天體物理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天文台——北京天文台。1966年,建立了以時間頻率及其應用研究為主的陝西天文台。1975年,昆明鳳凰山觀測站擴建成大型綜合性的雲南天文台。1958年,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天文儀器廠。
北京天文台在天文教育方麵,1952年,廣州中山大學的天文係和濟南齊魯大學天算係中的天文部分集中到南京,成為南京大學天文係。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設天文係。同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設天體物理專業。
1957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內設天文史組,專門研究中國天文學遺產。1957年,建成北京天文館,該館在天文知識的普及方麵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繁榮和推進天文科學,中國天文學會於1953年開始出版《天文學報》,北京天文館於1958年創刊《天文愛好者》月刊,大力傳播了天文科學知識。
中國在很早就非常重視天文學,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中國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受到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中國的天文學可與數學並列,僅次於農學和醫學,是構成中國古代最發達的4門自然科學之一。
彗星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原始社會就已萌芽,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後,形成了以曆法和天象觀測為中心的完整的體係。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部分,它不單純是計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和安置閏月等編撰日曆的工作,還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一係列方位天文的課題,類似編算現在的天文年曆。天象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另一項主要內容,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主要是渾儀,同希臘用的黃道式裝置不同,中國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裝置。
彗星運行軌跡2000多年來,中國保存下來的有關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記錄,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幾十年來,中國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射電天文學、理論天體物理學和高能天體物理學以及空間天文學等學科,填補了天文年曆編算、天文儀器製造等空白,組織起自己的時間服務係統、緯度和極移服務係統,在諸如世界時測定、光電等高儀製造、人造衛星軌道計算、恒星和太陽的觀測與理論、某些理論和高能天體物理學的課題以及天文學史的研究等方麵取得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更是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神舟五號飛船和神舟六號飛船的成功升天更是讓中國步入世界天文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