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強教育的吸引力,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德育的有效性是通過雙方心理“共振”產生的,即隻有受教育者把教育者講的道理變為自己的意識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權力能夠強製那處於健康而清醒狀態中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因此要大力開展如何使德育課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和戰鬥力問題的研究,大力開展教學方法和方式問題的研究,使單一的課堂講授向著生動活潑的豐富多彩的如討論、談心、講座、公開思想交流等多種形式轉變。如果德育能給予學生所渴求得到的東西,那麼它本身就有了吸引力和凝聚力。當前,要克服“隻教不管”的現象,應把思想品德課學習與品德修養掛上鉤,處理好“堵”與“疏”的關係,依靠學生開展自我教育。
5.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質,由“管束型”向“服務型”轉變。新形勢下,大學德育工作者除具備教師所應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外,還應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這種覺悟不僅表現為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擁護,而且表現為政治信念上的堅定性和政治生活中的原則性,麵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站穩立場,勇於同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作鬥爭。其次,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實事求是的作風,嚴謹求實的態度,改革創新的意識,平等民主的精神,辯證思考的方法。第三,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係統的教育科學,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以及經濟知識等。另外德育工作者還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諸種能力:教育和教學的能力,組織領導能力,觀察和調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知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再學習的能力等。為了提高素質,大學在德育人員的管理體製上要引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使他們從失落自餒中解脫出來,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質。要由過去的“管束式、命令式”向“服務式”轉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與學生坦誠相見、平等交往,由偏重間接服務轉向問接服務和直接服務相結合,加大直接為大學生成才服務的分量和力度。
6.實現民族價值觀念的構建,由“觀望式”向“參與式”轉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從這一點上講,社會存在的影響是“源”,而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表現則是“流”。所以,要解決大學生做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歸根結底必須依賴於社會大環境中各種關係理順,實現民族價值觀念的重新構建。這是長期的艱巨的使命,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以盡早地造就當代中國完整的文化體係。而就教育而言,整個社會必須首先把教育放在其應有的戰略位置,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為此,我們要從觀望等待中擺脫出來,積極參與這項工程建設,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挑戰與機遇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我們隻有重新設計知識經濟這一新的坐標係中大學德育的最佳定位,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有所作為。
德育隊伍建設的創新
一、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基本狀況和特點
經過50多年風雨的洗禮,我國大學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機製。同時,在大學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方麵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奠定了紮實可靠的基礎。但是就總體而言,德育隊伍建設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需要,特別是作為隊伍主體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還存在一些客觀問題和困難,必須尋求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整個隊伍的年齡、學曆、學科、職務、職稱等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
1.年齡結構。大學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年齡狀況及其年齡結構是這支隊伍自然的基礎狀態,它反映著這支隊伍生存、發展的情況。大學輔導員、班主任是否具有從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經驗,是能否勝任大學輔導員、班主任工作,能否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重要條件之一。據調查,當前,大學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年齡狀況是平均年齡為30.1歲,最大年齡為54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年齡段在41~50歲以上的占8%,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92%,其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62.1%。這些情況說明,一方麵現階段我國大學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年輕化程度較高,有朝氣、有活力、年富力強,但缺乏從事學生德育工作的經驗和準備;另一方麵,可以看出具有長期從事學生德育工作經曆的輔導員教師比例不高。這一點在36—50歲年齡段比較明顯,數據表明這個年齡段的教師隻占15.3%。從某種意義上說,富有長期從事學生德育教育經曆和經驗的輔導員、班主任,隨著年齡的增長,呈數量越來越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