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自己的心理狀況把脈(1)(3 / 3)

2.心理狀態因素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一旦成型,就可預測其以後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心理狀態因素包括心理素質因素、認知因素和情緒因素等。

(1)心理素質因素。心理素質即氣質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的或易感的心理素質,如過敏,脆弱與內向的性格,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衝擊下,易出現心理障礙;而穩定、堅強與外向的性格,在同樣外界有害致病因素衝擊下,能表現出較高的耐受能力,可以不出現精神障礙現象。

(2)認知因素。認知是指人認識客觀事物,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係,並揭露客觀事物對人的意義及作用的心理活動。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儲存、轉換、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人類個體的認知因素涉及的範圍很廣,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言語等。

每一個體都具有各種認知因素。這些認知因素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影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展不正常或幾種認知因素之間的關係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矛盾和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和焦慮。認知因素之間的失調程度越嚴重,則人們期望減輕或消除失調、維持平衡的動機也就越強烈。如果這種需要和動機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不能實現,則可能產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認知的嚴重失調,還會損壞人格的完整性和協調性,甚至導致人格變態。

(3)情緒因素。人的情緒體驗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是多維度、多成分、多層次的。

穩定而積極的健康情緒狀態,使人心境愉快,情緒安定,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反應靈敏,充滿活力;相反,經常波動而消極的情緒狀態,則使人心境壓抑,精力渙散,身體衰弱,反應遲鈍。所以,培養良好的健康情緒,排除不良的情緒狀態,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問題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不良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係緊張,如父母關係、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衝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製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

2.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主要是針對學生來說的,主要包括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中的條件和關係如果不好,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正、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係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進而導致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係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衝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總之,影響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因此,在診斷心理失調、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務必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逐一排查,隻有全麵正確地做出診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適和治療。

三、關注心理亞健康

“亞健康”是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特指身心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征或“第三狀態”。此時生理心理活力減低,適應能力下降,但又查不出有什麼異常,所以又稱之為“疾病前狀態”或者是“次健康狀態”。調查發現,這種似病非病的非健康狀態70%的人都有過。

亞健康症狀繁多,也多變化,主要有以下不適:渾身無力,體力下降,易疲勞,精力不足,出虛汗,性機能減退,小便清長,睡眠不佳,易激動,情緒不穩,頭昏,思想不集中,頭漲或有時頭痛,視力下降,饑餓但食而無味,頸背僵硬、酸痛,咽喉異物感,晨戀床不願起,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工作效率差,心悸、胸悶、緊張、壓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常為小事生氣,對生活無興趣,記憶減退,對未來無信心,把事情往壞處想,常會不知所措等。

這些症狀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亞健康”必然帶來心理上的“灰色狀態”,心理上的“亞健康”同樣會加速癌症和其他軀體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特別是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激烈,人際關係緊張,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而致身心疲憊,尤其是心理上的疲勞更容易引出“亞健康”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