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緒健康。情緒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經常保持樂觀、自信的心境,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同時,善於協調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3)意誌健全。健康的意誌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誌果斷;意誌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克製幹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4)行為協調。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處理與周圍現實的關係,能對社會現狀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觀念、動機、行為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言行符合社會規範和要求,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自己的願望與社會的要求相矛盾時,能及時地進行自我調整。
(5)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標誌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以積極進取的信念、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6)人際關係和諧。人際關係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愛、寬容、諒解的積極態度與他人相處,既有廣泛而穩定的人際關係,又有誌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和角色特征。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心理健康者應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一致表現。否則應考慮是否有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另外,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行為還應與角色、身份相符合。
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運動和複雜的心理過程,所以影響心理健康,引起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的因素也是複雜而多樣的。根據功能的不同,可將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據性質的不同,影響因素又可分為生物遺傳性因素、心理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
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是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內在和主觀的因素,包括生物遺傳性因素和心理狀態因素。
1.生物遺傳性因素
生物遺傳性因素可分為遺傳因素、軀體素質因素、生物生化性因素和機體功能狀態因素等。
(1)遺傳因素。遺傳是指親代的性狀通過遺傳物質傳給子代的現象。遺傳物質是指以染色體為載體的基因。親代的某些遺傳性狀有時沒直接在下一代中表現出來,但隻要遺傳物質(某些基因)在後代基因型中存在,就說明有遺傳發生。
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親屬中發生同類精神疾病的,比正常人口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而且血緣越近,發病率越高,根據對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不同情況下同病的調查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於異卵雙生子,而異卵雙生子高於一般的普查所得。細胞遺傳學研究發現染色體畸變,如某個染色體缺失、重複、倒置、易位,可引起某些心理疾病。
(2)軀體素質因素。軀體素質包括體型大小、體力強弱、營養狀況、健康水平、疾病抵抗能力、損傷的恢複或代償能力,對體力、精力消耗的耐受性等。它與機體的代謝類型、內分泌係統功能、免疫係統功能及遺傳素質有關,也與後天生活經曆有關,以往生活中外界有害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外傷及困難處境等,可以削弱(或增強)某一方麵的軀體素質,形成特殊易感性(或耐受性),還可以全麵削弱(或增強)軀體素質。
(3)生物生化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別是累及中樞神經係統的感染、中毒、外傷、癌症、代謝障礙與內分泌疾病、營養缺乏、血管與變性疾病,以及高溫中暑、放射性損傷等均可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人腦正常的結構與功能,引起心理異常。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主要心理的異常表現常與早年發育過程中受到嚴重損害有聯係,孕期受到環境中有害因素影響,如輻射、藥物和病毒,以及分娩時胎兒顱內損傷,早產與胎兒窒息等,都有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或嚴重發育障礙,後遺智力發育遲滯,人格發展異常以至精神障礙、幼兒期某些疾病及感染,藥物、煤氣中毒、顱腦損傷等,也會造成心理異常。
(4)機體功能狀態因素。機體功能狀態指疾病發生時機體所處的生理狀態,與以往遺傳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心理與軀體素質有不同的含義,它本身不是發病原因,但是不良的功能狀態可能誘使疾病發生,例如,饑餓、過度疲勞、長途跋涉、分娩難產造成體力衰竭、睡眠缺乏、精神持續緊張的功能狀態,或酗酒、藥物依賴所削弱的心理功能狀態,極易誘發身體感染、工傷與交通事故以及心理異常。
兒童期間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的功能狀態,青春期內分泌係統、心理與生理功能明顯改變的生理狀態,更年期性腺功能減退、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的功能狀態,老年期各種軀體功能逐漸衰退、防禦與代償功能削弱的功能狀態,都成為某些潛在的心理異常開始顯現的時機,成為整個機體維護內部穩定的防禦係統被突破的薄弱環節,即成為心理異常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