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自己的心理狀況把脈(1)(1 / 3)

一、健康的心理是明燈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它的光芒穿透了霧霾、煙塵,刺破了堅壁、重圍,有了這盞明燈的指引,你的眼睛將更加明亮,你的內心將更加清醒,你的人生之途將更加順利和光明。

以往人們都認為身體健康了,那就是健康的,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隨著來自社會各方麵壓力的不斷加大,人們的心理健康也麵臨著嚴重的危機,那麼,關注心理健康也就被提到日程上來了。

何為心理健康

古往今來,國內國外,人人都希望健康,都重視健康。有人曾這樣說:“人生有兩大意願: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業有成。”而健康是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基石。如果兩者都擁有為100分的話,那麼健康就是前麵的那個“1”,可見沒有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而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健康概念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大標準,以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段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那麼怎樣來準確描述健康的狀況呢?日本學者提出了身體健康條件的“五快”和心理健康條件的“三良好”。

1.“五快”含義

(1)吃得快:進餐時,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不論何種飲食都吃得津津有味,能很快吃完一頓飯,並且吃完後沒有過飽或不飽的不滿足感。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覺輕鬆自如,在精神上有種良好的感覺,便後沒有疲勞感,說明腸胃功能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後頭腦清醒,精神飽滿。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能很快入睡,說明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功能協調,且內髒無病理信息的幹擾。

(4)說得快:思維敏捷,口齒伶俐,中氣充沛,聲音洪亮,語言表達清晰、準確、條理清楚。說話不覺吃力,沒有欲說還休的疲勞感,沒有反應遲鈍、詞不達意的現象。

(5)走得快:行走自如、協調,步履輕盈、有力,轉體敏捷、準確,且反應迅速。

2.“三良好”含義

(1)良好的個性人格。情緒穩定,性格溫和,言行舉止皆得眾人認可;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能很快適應各種環境,沒有經常性的壓抑感和衝動感;胸懷坦蕩,豁達樂觀,能以良好的處世態度看待問題,辦事能以現實為基礎。

(2)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不管人際關係如何變化,都能保持恒久、穩定的適應性。

(3)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他人交往願望強烈,能有選擇地與朋友交往,珍視友情,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舉止得體,且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對人際關係充滿熱情。

心理健康的標準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心理狀況的某個或某幾個方麵與心理健康標準有距離,就能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國外學者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1)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

(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

(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

(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

(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

(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

(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

(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而國內學者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麵: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誌健全、行為協調、人格完整、人際關係和諧、心理特點符合年齡和角色特征。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係,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