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的理性與平常心,很值得那些患得患失、在狂喜與頹喪之間搖擺的職場中人思索。從預備撒草種到長出綠苗,徒弟的情緒大起大落,而師傅卻心境平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緣於兩類人的閱曆與素質。
職場中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無論身處何種位置,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所麵臨的壓力都是一樣的。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晝夜加班、碰到阻力、獲得嘉獎、遭遇委屈,甚至是打擊連連,這些都是我們必然要經曆的事情,它牽涉到所有職場中人,並不單單指向某一個人。職場中人的不同反應體現的是個體素質的不同。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學著,甚至是必須學會適應環境,而不是垂頭喪氣、怨天尤人或者洋洋得意。
當我們能心境平和地把手頭的工作做好,而不是伴隨著情緒上的大起大落,那麼,我們就在一步步擺脫青澀,遠離浮躁,走向成熟與平和。
“閃婚族”的浮躁心理
“閃婚”是什麼?是閃電般的婚姻“快餐”!對於“閃婚族”而言,5秒鍾足以愛上一個人,3分鍾能談一場戀愛,一個禮拜便能踏上“紅地毯”……這種都市情感“快餐”已在長沙悄然出現。調查發現,長沙“閃婚族”人數還在逐年增加。
不可否認,如今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比過去開放了許多,因而,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磨合和碰撞中,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前衛概念和時尚元素走馬燈般出現——“閃婚”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悄然出現的“新生事物”之一。
這是一種超越社會常規的現象。那麼,“閃婚”到底是出於何種心理?“閃婚”一族又如何來“閃”呢?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大致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1)感情衝動型。經過幾天甚至更短時間的接觸,男女雙方“感覺不錯”,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就完成了一係列情感與法律上的程序,攜手走進了婚姻的神聖殿堂。表麵上看,這似乎驗證了那句名言“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而實際上是感情衝動盲目,對待婚姻不嚴肅、不慎重的表現。
(2)心靈空虛型。或者因為感情受到創傷,或者由於婚姻的失敗,常常會“一拍即合”,快速加入到“閃婚”的隊伍中來。為了滿足暫時的感情需求,把婚姻當成了可以招之即來的“止疼藥”,不能不令人遺憾。
(3)利益速配型。有專家認為,目前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人們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隨之增加,為了謀求更加穩定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現狀,為了車、房和綠卡……這些都是造成婚姻速配的心理動因。
當然,“閃婚”的類型還有很多。從人的社會屬性和生理屬性上說,婚姻是男女雙方情與性的完美結合,是維持人類生存繁衍的基本手段,是保證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人文基礎。需要人們以慎重的態度來對待,用全身心的投入和自覺接受社會與法律雙重約束的實際行動來維係。而“閃婚”,結婚容易相處難,缺乏感情基礎、靠所謂“一見鍾情”或利益結合而促成的婚姻,不但難以維持長久,還是對婚姻字眼的褻瀆。
個性化的時代引領人們“跟著感覺走”的意識,可當婚姻也成為可以感覺、可以遊戲、可以利益交換的工具之時——閃婚就“閃”出了赤裸裸的社會浮躁。
浮躁
可持續發展的大敵
“科學研究的價值形態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有近期的,有長期的;有顯現的,也有內在的、隱含的。如果過分強調直接的、現實的、近期的、顯現的價值,而忽略了間接的、長遠的、隱含著的價值形態,就會走向急功近利。從整個科技界到社會,都存在著這樣的急躁情緒。”科技戰略研究專家王玉民先生,在談到“浮躁”的表現時,談到了這一點。
在一線搞研究的王明星先生,講了一個近似笑話的科考實例:在一個關於沙塵暴起源問題的考察中,一個考察隊在結束考察後,其負責人就向媒體表示,沙塵暴的源區與原始沙漠無關,主要是人為活動造成的,甚至還說沙漠已被刮光了。而實際上,他看到的很可能隻是戈壁灘。
原中科院化學所所長胡亞東研究員,則用他在科學院圖書館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浮躁:中科院圖書館大概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好的。過去那裏經常坐滿了看書做學問的人,其中不乏像竺可楨、盧嘉錫這樣的大科學家;可是現在,人少了,去的人也多是有目的的——去找資料的,不是去搞學術的,找著了想要的東西一複印就走了。味道完全不對了。
現在的社會各界普遍浮躁。
科技界,像“大躍進”時期大煉鋼鐵一樣“火熱”,科研人員極難做到堅守崗位,保持沉穩的心態,潛心鑽研。
教育界,各地瘋狂擴招,盲目追求高升學率,素質教育卻遲遲推行不起來,嚴重影響著創新人才的培養,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
醫藥衛生界,近20多年來就出現了若幹重大的誤區。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寥若晨星。結核病、血吸蟲病等又卷土重來。
文化演藝界,尤其是女演員,為了快速成名,即使“獻身”也在所不惜。
各級領導,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在自己的領導下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而不惜犧牲群眾的利益,不惜破壞環境。
……
這種浮躁狀態已經明顯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