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說角色
這種角色指的是在劇中擔任解釋說明任務的人物。在一般的舞台劇中是不需要設置解說這樣的角色的,因為廣播劇是供聽覺欣賞的劇種,所以為了解釋說明清楚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往往設置解說這個特殊的角色。但這也並不是說每個劇目都一定要設置這樣的角色。關於解說角色的屬性,一般是無個性的,他所擔負的任務是從旁向聽眾做解釋、說明、介紹。但有的解說是由劇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重要角色擔任的,他就成為有個性的角色了。
第二節 設置人物的要求
廣播劇是運用聲音藝術來塑造人物形象的,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給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認識這種局限,掌握廣播劇的內在規律,發揮廣播劇的特長,這是廣播劇作者必須予以重視的。為此,在設置人物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人物不宜過多
一般的單本廣播劇大都控製在一個小時之內的時間裏播出,這不僅是為了便於安排,更重要的是也為了獲得較好的收聽效果。因為廣播劇的聽眾不像在劇場看舞台劇的觀眾那樣固定、集中,那樣全神貫注,除了有某種特殊的要求之外,專門安排一段完整的時間收聽廣播劇的人並不多,聽眾往往是邊聽廣播劇邊幹別的事情。所以,如果劇目時間過長就很難獲得好的收聽效果。通常來說,單本廣播劇控製在一個小時之內是比較適宜的。在這樣的一段時間內播出一部劇,劇中人物繁多是不適宜的。因為,過多的人物必然會分散作者的筆力,很難把主要角色刻畫得深刻,也會使聽眾分不清楚誰是主要角色,誰是次要角色(這裏所說不要“過多的角色”,不包括群眾角色,是指主要角色而言的)。舞台劇的表現手段豐富多樣,人物眾多似乎還可以,如《日出》、《茶館》等。電影也可以,它不僅有舞台劇豐富的表現手段,還可以采用電影中的特技——定格處理,用字幕或旁白來介紹,如日本電影《金環蝕》、國產電影《愛情你姓什麼》等。如果把《日出》、《茶館》這樣人物眾多的劇目用廣播劇來表現,不但時間不允許,也會給創作者帶來許多難以處理的麻煩。聲音相近,聽眾分不清角色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因此,廣播劇比起舞台劇、電影在人物設置上要更少些。
一般來說,對於廣播劇而言,有兩三個重點人物也就可以了。比如在《南宮玲霞》中,主要角色是南宮玲霞、謝文、方進,其他都是圍繞著這三個人物開展情節的輔助性角色。還有更少的,隻有兩個人物,如《項鏈》。當然,這裏所說不包括連續廣播劇在人物設置上的要求,而是指單本劇。連續劇從整體來看人物是眾多的,因為它所反映的內容涉及的生活麵比較廣闊,人物繁多是劇本樣式的需要;但是在每一集中,播出時間不超過30分鍾,人物也是不宜過多、過雜的,尤其是主要人物,一定要集中筆力刻畫。這也是從聽覺的特點來考慮的,特別是“在一場戲裏決定人物的數量時……如果戲中角色太多,聽眾將失去線索或者搞糊塗”[9]。
二、人物相對集中
上麵講到廣播劇人物不宜過多的要求是從劇種的局限性出發的。那麼怎樣做到這一要求呢?方法不外乎是在編劇時使人物盡量集中,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都集中在一個人物身上。比如長篇小說《紅岩》中,刻畫黨的領導人物形象的有李敬原、老大哥、齊曉軒和許雲峰四個人物,在性格上這些人物之間共性多於個性,差別不大。如果把這些人物通過聲音塑造出來的形象放在一起就比較難以區別。為此,廣播劇的創作者在編劇時就把其他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都集中到許雲峰的身上,與其他次要角色搭配在一起,這樣既突出了主要角色,又能夠使聽眾比較容易地分清其他次要角色了。
廣播劇《丹鳳朝陽》,原作中有周益群和李老師這麼兩個人物,他們都是黨的地下工作者,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在改編時,為了使角色更集中,這兩個人物形象被合並到一起。這樣既豐富了主要角色周益群的形象,又照顧到了廣播劇作為一門聽覺藝術的特點。以上談的是人物有共同特征時進行合並集中的例子,也就是前麵說過的“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