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廣播劇的情節及要求(1)(2 / 3)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編起故事來。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充滿戲劇變化的時期。這20年間,人們的社會地位、價值觀念、倫理關係統統被打亂,又一次一次地重新確定和組合,出現了一幕幕人間悲喜劇。於是從北京城裏兩個截然不同的普通家庭展開,圍繞著丟孩子、找孩子、養孩子、還孩子的情節主線,展開了人際關係的糾葛,表現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和恩怨情仇。故事有了,輪到選擇主人公了,眾口一詞,她是一位人見人愛的東方女性,在她身上集中國傳統美德之大成,同時,她也經受了中國人所經曆的所有痛苦,這樣,《渴望》中那個最能打動人的形象“劉慧芳”呼之欲出。“東方女性的丈夫是酸酸的知識分子。”王朔出主意。

“東方女性還應該有個惡大姑子和默默的追求者。”於是,王滬生、王亞茹、宋大成、肖竹心的雛形也有了。故事告訴人們什麼呢?“應該反映這一代中年人20年的基本生活:生、死、愛。他們經曆了十年的動亂,也經曆了改革開放,他們是社會的脊梁。”

“人們渴望真、善、美,這世界需要多一點愛,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幫助。”

“經過動蕩歲月,老百姓對生活仍抱有希望,要把人們內心的希望都寫出來。”[4]

通過以上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渴望》劇中的故事、情節、主題、人物、地點、時間等劇作的元素。故事和情節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情節是包括故事在內的大概念;而故事隻是情節的一種具體形式。如果全劇的經過或一幕的經過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敘述的,那麼原來的故事便完整地用作情節,稱作“故事性情節”。有時戲劇的經過恰與事件發生的順序相反或打亂了故事的順序。洪深先生曾說:“同一個故事可以編成好幾個不同的情節的——舞台上有效果,必須情節好;戲劇有價值,必須故事好。”我們在寫劇本時,要選擇好故事,然後把故事進行取舍、增補,經過加工重新安排,強調它的因果關係,使之成為情節。

在詳細談情節之前,我們先談一下情境。因為編寫劇本的奧秘在於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所謂情節構思就是把某些特定的性格放入某個特定的情境之中。什麼是情境?情境包括:(1)自然環境,即人物所處的某個具體的空間和當時的時間。(2)社會環境,指人物所處的某種社會場合和社會氣氛。(3)事件的情勢,即事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人物所麵臨的局麵。通常來說,一個人做一件事,隻可能處於某個十分具體的情境之中,絕不可能在既是這樣又是那樣的情境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采取的行動是極不相同的。比如,當火車馬上就要開走的時候,你與送你的朋友之間的談話內容和方式都會與坐在家中的沙發上喝著茶聊天大不一樣,這是很好理解的。

在劇作中,所有的情境都是由劇作者預先設想並製定下來的。情境選擇、設計得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人物行為的內容和方式,也就直接關係到人物性格塑造的成敗。

英國女博士凱脫·戈登曾經做過一項很有趣的試驗,她模擬了24個場麵,讓她的學生進行比較,以鑒別哪些是真正的戲劇情境。其中有兩個例子是這樣的:

(1)一個男子陷在峭壁下的泥沙裏,正在慢慢地沉下去,四周無人,求援無門,他難免一死。

戈登的結論是,這一場景雖然既可憐又可怕,但並不是一個戲劇性的情境。

(2)在前麵的場景中,再加上一些條件:此人的兄弟手拿一根長繩,站在峭壁上對他說,如果他肯講出一個重要的秘密,就可以救他的性命。

戈登認為這個場麵是有戲劇性的,因為增加的那些條件已經構成了一個戲劇情境。那麼增加的條件包含哪些主要因素呢?(1)一定的人物關係:泥沙中的男子與峭壁上的兄弟既是親人,又有著利害衝突,是激烈爭奪的對手。(2)一個重要的事件:兩人之中其中一個人得知了一個重要的秘密。(3)一個特定的環境:兩人的爭鬥是在一個足以致人死命的險峻的峭壁上展開的。這三個方麵的因素,正是構成一個戲劇情境的主要條件。

通過對戲劇情境的解釋之後,我們再來看情節中的因素。

一、事件是情節的起點

劇作者在編寫劇本時,大都把事件放在開頭作為情節的開端。因為事件作為情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往往能夠產生矛盾,發展衝突,推動人物行為發展,改變人物關係。《裂縫》的開頭事件“就是那個將八號部件用大平板車從一號橋強行通過的方案”。《序幕剛剛拉開》的情節開頭是牛大力私自從林場拉走了480根海帶樁子回家當柴燒。這些事件都為後麵的人物糾葛,進而發展成為矛盾奠定了基礎,為“戲劇性這顆種子準備了充足的水分和適當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