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的話已經拋出來,朝堂上暫時竊竊私語不斷,但沒有一個人先開口。
皇帝李世民遲疑了片刻,輕聲道:“是,李承乾謀反叛亂,大逆不道,罪不容誅。”
這句話也是意料之中的,作為皇帝,這個態度他必須有;作為父親,這句話他也必須說,口口聲聲要殺了兒子,但是他比誰都更想保住李承乾。
口是心非,不過如此吧!
李承乾、侯君集、杜荷等人作為首犯都跪伏在殿堂之下。遠遠聽到太極宮內的說辭時間,李承乾身體經不住顫抖。
雖然早就想到了這個結果,但聽到父皇這樣說的時候,李承乾心裏還是有些難受,宛如刀割一般。
難道父皇對自己沒有一丁點的憐憫?也對,自己那天口口聲聲要弑君弑父,父皇怎麼可能饒恕自己?
成者王侯敗者賊,落到今日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
唯獨一點,李承乾很不甘心,那就是李泰。當確認李佑是誣陷後,李承乾對那個陷害自己的人恨之入骨。
如果不過此人,自己何至於走到今時今日的地步?這個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李泰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他沒有證據,為了不顯得自己垂死掙紮誣陷他人,他隻是指控李泰謀奪儲位。這算是個很要命的指控,也不知道會是怎樣的結果?
相比於自己的下場,某種程度上李承乾更在乎對李泰的處置。一旁的侯君集頹喪著腦袋,什麼話都沒有說,一雙眼睛緊緊閉著,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從堂堂柱國大將軍,潞國公落到今時今日的地步,他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死罪估計是難免了,但是在臨死之前,似乎還應該做點別的什麼事情。
杜荷也是垂頭喪氣的,事發之前他趾高氣揚,甚至信誓旦旦地不計後果。但實際上那隻是忙碌樂觀的結果,現在成了階下囚則將一無所有。
自己的叔叔與兄長都已經向皇帝陛下請罪了,求情的話一個字沒敢說,畢竟是謀反大罪,求情又有何用。
可能請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不牽連到杜家吧,應該不會的,京兆杜氏家大業大,怎麼可能輕易牽連到他們?
即便是株連,也會很有限度。加之看在父親杜如晦的麵子上,應該問題不大,所以杜荷倒是沒有太多的負罪感。
唯一對不起的大概就是妻子城陽公主吧,事發之後公主便被接回了皇宮,但城陽公主是個重情之人,特意前來大理寺探望自己。
並且為此向皇帝陛下求情,但是李世民沒有答應,而是強行解除了城陽公主和杜荷的婚姻,據說已經在物色新的駙馬人選。
得知此事,杜荷不禁有些後悔,自己這樣要殺她的父親,她竟然還幫自己求情。有妻如此,夫複何求?
可惜為時已晚,解除婚約也好。即便曾嫁做人婦,但城陽是嫡出的公主,如今再嫁,長安的世家子弟也會排成隊,爭搶這個駙馬資格的,對此杜荷一點都不擔心……
……
太極殿裏,朝會仍在繼續。
馬周和李世民拋出這個引子之後,接下來心知肚明的臣子們便該行動了,首先出場的禦史柳擎。
“陛下,皇長子謀反固是大錯,但過去也曾有功於國,將功雖不能完全抵過,但可否饒皇長子一死?”
柳擎道:“皇長子犯錯,且是謀逆大錯,但陛下慈父情懷,可否饒恕皇長子不死?”
兩個理由,一公一私。
李承乾身為太子多年,也曾經主持了不少政務,以往李世民外出巡幸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監國的。說他有功於國倒也在情理之中,尋常臣子立下大功之後,都可以獲得免死的丹書鐵券,何況是皇長子,曾經的東宮太子。
於私,李承乾是皇帝的兒子,兒子犯了錯,一味地懲處甚至殺了似乎也太過殘忍。試問子女犯錯,哪個父親應該都有原諒兒子的想法,如果錯過不能原諒,那麼也會有惻隱之心,盡可能地多加寬恕和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