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發展階段論(3)(1 / 3)

1998年論爭之後,關於研究方法的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2004年6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通過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試行)》,表明國家開始重視學術規範,並將其製度化。2005年夏天,首屆“複旦大學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暑期講習班”舉辦,針對青年教師和在讀博士生進行研究方法培訓。具有裏程碑式的事件是《新聞大學》在2007年開展的“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體例、視野和方法——中國新聞史研究現狀筆談”。該刊編輯在第1期《編者按》裏寫道: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新聞史的研究進展迅猛,成就卓著,無論是其深度還是廣度,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仁們無不為此而感到欣喜和自豪。然而,從更高的要求看,中國新聞史的研究仍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大而言之,尤其在其體例、對象、視野、方法等方麵,頗有進一步討論之必要(70)。

該筆談共刊載了新聞史學界10多位著名學者的筆談文章,再次把新聞傳播研究方法問題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研究方法的進一步規範,新聞傳播研究必將走向深入。

以上是對新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發展過程的階段性考察,並以此宏觀地、粗線條地勾勒出其整體狀況。由於構成學術的各個要素,如研究者、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在曆史進程中並非完全按照統一的口令“齊步走”,發展進程並不完全一致,它們之間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一一對應關係或因果關係,因此有必要分而述之,以期更精細地呈現新時期新聞傳播學術發展的脈絡。

通過上麵的論述,我們可以對新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發展狀況給出如下判斷:

第一,從整體和宏觀上看,新聞傳播研究在短短30年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具備了作為一個學科的麵貌。從國家建製來看,1980年代初新聞學還戴著“無學”的帽子,1990被劃入中國語言文學下的二級學科,1997年升為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已經成為我國學科體係中獨立的一員。從新聞傳播教育來看,1978年開始碩士教育,1984年開始博士生培養,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完整的新聞教育體係已經形成,並且增長迅速、規模龐大。從研究機構來看,1978年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成立,1985年複旦大學成立“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被批準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立,新聞傳播研究有了組織和機構的保證。從研究基金來看,1988年成立了中國新聞學研究基金會。雖然此專門基金會後來被取消,但從“七五”開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中就設有新聞傳播類項目。從學科代表人物來看,王中、甘惜分、方漢奇等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成為認可度較高的代表性人物。從代表性著作來看,湧現出《中國近代報刊史》、《新聞采訪方法論》、《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精神交往論》、《新記史稿》、《華夏傳播論》等一批力作。從新聞傳播理論體係來看,從以黨報刊為中心的黨報新聞學到以新聞事業為中心的現代新聞學(71),再到以人類新聞、信息傳播現象和活動為中心的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學術隨著新聞傳播事業的擴展而不斷豐富。相應地,新聞學與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語言學、哲學、文化學、倫理學等學科相融合形成的分支、交叉學科不斷出現,學科視野不斷擴大,體係不斷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從比較隨意的研究,到倡導學術規範;從以思辨為主,到定性定量結合,研究越來越科學化。從國際交流來看,從偶爾邀請國外專家到華講學,到兩岸三地共同研討、合作,再到聯合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中國學者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的機會越來越多,再加上外文原著的譯介、學術訪問和大量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的加入,我國新聞傳播學術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

第二,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與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分不開的。改革開放伊始,新聞傳播研究開始擺脫教條化、語錄式研究,重新恢複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學術立場和方法論。在1980年代整個社會改革的大潮中,新聞改革當仁不讓地成為新聞傳播研究的中心——從業務、經營管理改革,到輿論監督、新聞體製改造。1989年政治風波之後,傳播學一度被視為資產階級新聞學。1992年以後,市場經濟給新聞事業以巨大衝擊和影響,新聞倫理道德、新聞商品性成了熱門話題。1990年代後期,網絡傳播改變了傳媒格局,網絡傳播研究成為一道學術景觀。

第三,新聞傳播學術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分化的過程。研究主體上,新時期之初的研究者大多有業務經驗。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經過學院學術訓練的碩士、博士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並逐漸成為學術骨幹。與此相應,實務界與學術界的研究不斷分化。今天我們所謂的新聞傳播學術,更大程度上指向新聞傳播學院的知識生產。研究內容上,隨著多學科的融合、新理論和方法的引進,傳統意義上的理論、業務、曆史研究開始朝多元化發展,管理學、統計學、社會學、文化學、符號學、現象學等學科與新聞傳播學開始有所交叉,新的研究點和領域不斷出現,新聞傳播研究範疇不斷擴大。

第四,作為一種建製意義上的學科,新聞傳播學可以說已經初具形態,但從其理論體係來看,一些基本概念,如新聞、新聞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尚不穩定;分支學科多是跑馬圈地,尚不成熟;研究層次上,描述性研究較多,教材所占比例很大,重複性研究較多,概念化、理論化不夠。

注釋:

(1)陳力丹:《新聞學:從傳統意識到現代意識》,《新聞學刊》,1988(6):5-13